APP下载

娱乐化,文化的一种本质属性

2008-02-11葛红兵

杂文选刊 2008年9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儒学娱乐

葛红兵

编者按:过去,文化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现在,文化却走下神坛,被迅速地娱乐化。对此,有人扼腕惊叹,有人拍手称快。文化,可冠以道德的头衔用来膜拜、学习、体味,也可用来获利、娱乐、消遣。那么,对于交织着雅与俗,文与野,构成我们复杂、多彩生活的文化软环境,我们究竟是该恪守其严肃性,还是鼓励其娱乐化?见仁见智中我们共同探讨……

毋庸讳言,我们这个时代正“娱乐”化着。

文学艺术在娱乐化,一方面是文学艺术本身不像过去那样崇尚教化,更倾向于给人以愉悦;另一方面是文学艺术的炒作模式娱乐化了,作家歌手等炮制绯闻、编造小道消息,甚至故意内讧抬杠,制造娱情噱头吸引眼球。

政治也在娱乐化,从当初韩国的反贪污街头运动到我国台湾地区的“红衫军”运动,街头政治与娱乐结合,分不清哪个部分是政治,哪个部分是娱乐。

在最严肃的学术领域,也出现了娱乐化的倾向。

在经济领域,以使人愉悦为目的的“娱乐经济”正越来越显示超越“物质经济”的一面。

很多人对此感到忧虑,生怕这种现象的蔓延会损害我们的文化传统,侵害我们的社会肌体,毒害我们的精神灵魂。然而,我却不这么看。

“娱乐化”不是什么崇高的事情,但是,更不是什么坏得不得了的事情,我们无需莫名惊诧,当头棒喝,把它强行“止住”。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是人类物质、精神两方面满足水平的标志。由此,娱乐化就是它题中应有之意,它本来就是为了让人满足和愉悦而生的。

公元三世纪之前的中国原始儒学,对“文化”上述含义的理解是非常清晰的,然而原始儒学所尊崇的上述文化观却被后世遗忘了。儒学变成了儒教,“礼乐”文化变成了“礼教”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娱乐精神越来越少,甚至遭到了驱逐。中国人把体育竞技理解成为集体争光,“赛跑”更多地被看成是民族大义,很多人看足球赛不是把它看作是竞技娱乐,而看成是民族颜面。学习要“头悬梁,锥刺骨”,学问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做人要“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才能“曾益其所不能”,等等,这些都是这种文化觀念的产物。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痛苦超过愉悦的文化,高估了痛苦的含义,低估甚至敌视“快乐”的价值,仿佛欢乐于人生和国族是有害的。然而,我们发展文化又是为了什么呢?发明洗衣机是为了解放我们的身体,不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从必要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自由王国”所要求我们的审美和愉悦的活动吗?从这个角度讲,我是赞同“娱乐化”,甚至也不反对“泛娱乐化”的。世界上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悲情政治,也有唱歌跳舞“娱情”的政治,五四青年的街头呐喊与韩国家庭主妇的街头歌舞,都是政治,他们的形式不同,但是,结果却都是推动了政治的革新。头悬梁式的学习和游戏中的“快乐”学习,哪个效果更好?也许是后者更好。一个为国家而战的球星固然伟大,而一个为欢乐而战的运动员,身上洋溢的动态之美、自由之美、健康之美、力量之美也一样感人。人民温饱了,开始追求生活情趣,享受一点儿精神的放松和愉悦,这不会坏了我们的什么“大事儿”。相反,如果我们这个社会把人民的“高兴”和“不高兴”、“快乐”和“不快乐”当作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的评判标准,也许我们就真可以说:“我们‘进步了。”在我看来,“文化”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它的目的是且只能是“让人过得更富足、更快乐”!

娱乐化是中国社会从泛政治化社会向世俗社会过渡的一个有意味的环节,也许有点儿矫枉过正,但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危害。街上流行快乐,总比流行痛苦好,人与人之间以娱乐为交际联系总比以政治斗争为联系中介好。娱乐是无害的更是无罪的,娱乐化也没有某些人说的那么危险,如果严肃的文化经不住这个“娱乐化”的冲击,那么,在我看来,我们是要检验一下那个“严肃文化”的质地,它是不是真的那么有价值,如果我们这个社会的那些所谓正统道德观、行为标准经不住这个“娱乐化”的诱惑而崩溃,那么我们就要好好反省一下那个所谓的道德,它是不是真的符合人性的本意。

【原载2008年第5期《山西文

学》本刊有删节】

插图 / 夏大川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儒学娱乐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娱乐眼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努力学,尽情玩
娱乐猛回头,让你乐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