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被救出来高兴不高兴?

2008-02-11

杂文选刊 2008年10期
关键词:伤员凯文卡特

吴 非

从五月到六月,在外出差,消息全靠电视台,每天必看电视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最多时一天看了九个小时。看多了,有些关于自然灾害以外的感想。比如,原本很感人的故事,被记者用程式化的冷漠僵硬的语言弄得索然无味,甚至造成受众的反感。更因为这次灾害报道有一定的开放性,遂暴露出新闻从业人员经历过多束缚,思维固化僵硬,一旦给点自由,就不知所措了。

为抢新闻,在救援最紧急的场合,记者紧跟着救援者,碍手碍脚。伤员被埋在废墟里,仍在死亡线上挣扎,电视摄像机就伸过去了,话筒也递上去了。很多观众为此不高兴。有的摄像机灯光竟然直接刺射在被救伤员的脸上。我宁愿看不到这则新闻,也不愿意记者在现场妨碍救援。人的生命比获取新闻更重要。

明知孩子的父母遇难了,记者非要再问一遍:“爸爸妈妈呢?”要不就是问:“家里还好吗”—— 哪儿疼他的话便往哪儿扎,如同要满足《祝福》中鲁镇人那没完没了的好奇心。

所以,当看到一个孩子愤怒地对拍照的记者大喊“走开”时,就想起凯文·卡特的故事。还记得那张照片吗?非洲,1993年,苏丹大饥荒,一个垂死的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在去难民营的路上快要倒下了,兀鹰在一旁等待。摄影者是南非人凯文·卡特。照片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十四个月后的1994年5月,他又走上领奖台,接受了普利策新闻摄影奖。而几个月后,这位普利策奖得主自杀了。人们找到了他留下的纸条,上面写的是——“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据说他自杀的原因是无法面对同行的指责,他们问的是:“你当时为什么不向小女孩伸出援助之手?”这让凯文·卡特陷入自责无法解脱,他为自己没能抱起那个女孩后悔莫及。

人道精神应当比新闻自由重要。

因为缺乏人道精神,也就有了一些愚蠢的問题。一名记者问伤员:“你被从废墟中救出来时,你高兴不高兴?”也有记者问捧着热饭热菜的灾区农民:“你吃上了饭菜,你高兴不高兴啊?”学校震倒了,孩子在救灾的帐篷里读书,记者问:“现在你有书读了,高兴不高兴?”……

惟一吃了亏的是一名访问孩子的记者。她竟把话筒伸到正在吃饭的孩子嘴边,问:“这菜好吃么?”孩子直率地说:“不 —— 好 —— 吃!”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问答。记者问话时,毫无疑问,已经知道他一定会回答:“好 —— 吃”;她准备好的第二个问题极可能是:“你知不知道,是谁为你们准备的饭菜呀?”那答案也是无须说的。她的第三个问题也许要问孩子们要不要感谢谁呀,然而,孩子的第一句真话把一切全毁了。

孩子就是孩子,无所顾忌,他的语言是最为真诚的。这未免使我们难堪:我们成年后说了多少言不由衷的假话啊。

领导问:“同志们有没有信心啊?”大家齐答“有!”—— 这是鼓舞士气,因为即使是做不可能的事,大家也只能答“有”,而不可能说老实话。我疑心记者学错了对象,很不幸地把自己当作了可以给大家鼓劲的首长,学起话来了。

记者的语文学成了这样,我们是很痛心的。而本来很沉痛的事,却被他们弄得像娱乐。

当然,出现这样的结果,有些不能全怪记者。记得有这样的镜头:央视记者李小萌在灾区路上采访一位孤独的农民,那位老汉执意要回山中的家里看看。李小萌翻看老汉筐中的物件(这些镜头使我略有不快),一边劝老汉不要独自回去,说太危险了。淳朴的老汉在离去时,不忘回头说了声“谢谢你的操心”。目送老汉远去,李小萌忽然转身,号啕大哭,这一哭也让我为之落泪。—— 这是一则完整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记者的人性。可是在后来的节目中,李小萌哭泣的场面全被删去,这就让人无话可说。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有权发布新闻的人总是那么冷酷无情?

题图 / 黎青

猜你喜欢

伤员凯文卡特
穿越原始空间
美前总统卡特在家又摔了
遵守时间
来自天堂的声音
圣诞节的奇妙冒险
军医教你战场上如何自救互救
米娜式的爱情
老鼠卡特奇遇记
最佳生日礼物
蓝色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