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探析

2008-01-22彭定桂

总裁 2008年8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改革

彭定桂

摘要: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1998年开始全面执行,至今已有1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财务活动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引发了许多新问题。因此,事业单位应顺应形势的变化,对现行会计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1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缺陷

1.1收付实现制不能全面完整反映事业单位经济业务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收支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收支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凡是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不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由于收付实现制没有遵循配比原则,不能充分反映该单位的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也不能完整反映事业单位一个会计年度内真实的收支状况。如单位借款利息支出,只是在支付时确认支出,不能平摊到资金占用所属的时期,致使单位的支出不平衡。如果是跨年度付息,就会造成年度经费结余不真实,也不能真实反映单位负债状况。

1.2固定资产原值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只核算原值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原值反映价值形态,固定基金科目按规定也只核算原值,没有明确规定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损耗如何核算。由于固定资产核算只反映原值不反映净值,从而导致了以下现象的发生:一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账面价值与净值会逐渐背离。二是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会虚增资产总量。三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业务活动成本相应也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1.3基建会计游离于财务会计之外,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未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基建业务的核算。事业单位基建会计核算游离于本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之外,先由建设单位完成基本建设业务,项目竣工决算后再移交给使用单位,另设基建会计账户进行反映。这种分离的核算方式导致一系列问题,一是在单位核算体系之外,另设一套基建账并出具相应的财务报告,既增加了核算工作量,又使单位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核算体系,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二是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基本建设业务核算没有明确的规范,使其核算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一些单位乘机把一些超预算、违反财经法规的支出,也在基建账户中列支;把一些收入存入基建账户设立“小金库”逃避纳税等。

1.4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满足改革的需要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无法满足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以及非税收入管理等各项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的需要。

1.5会计报表不能为有关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信息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单一,主要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规定,会计决算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人员与工资情况等补充指标表、报表附注和财务分析。报表反映的是预算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即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和是否被挪用等,而不注重财务成果的评价,资金的安全性成为披露信息最主要的方面。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中未包含现金流量表,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并非严格按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会计核算,所以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表不能完整地反映现金的增减变动情况。总的来说,现行会计报表体系不利于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单位内部管理者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2改革建议

2.1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确有其必要性。首先,能够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于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人实际未拨人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其次,更能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第三,能够全面反映资金的来龙去脉。在收付实现制下,核算是以资金的实际收付为确认依据,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仅仅是资金的流动状况,并不能够反映出整个财政资金事业资金的真实客观性,采用权责发生制则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收入、支出的运动情况。

2.2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为了使“固定资产”账户能按照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反映其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并便于计算和反映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应专门开设一个能反映固定资产折旧额的“累计折旧”科目,计提累计折旧;固定资产价值因损耗而减少,本应记入“固定资产”科目的贷方,但将已提取的折旧在“累计折旧”科目贷方记录,可以分别反映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已提折旧额和账面净值。提取折旧时,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提取出来的折旧可以形成专用基金,主要用于固定资产的购置和修理。因此,可以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一修购基金”科目。

2.3增加“在建工程”科目

现行制度规定有关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遵循《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人为将事业单位经费的核算作为一个主体,基本建设经费核算作为一个主体,这显然不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一会计主体原则。本来会计工作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现在两个会计主体互不相干,报表中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单位的会计信息,不利于事业单位对基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基建业务的核算和管理,建议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外购需安装的工程、基建工程、技术改造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支出,待工程完工后再结转“固定资产”科目。这样既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又保证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

2.4适应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核算体系

(1)建立资本金核算制度。资本金是一个经济实体运转的基础,是事业单位作为法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经济保障。建立资本金核算制度是适应投资多元化,核算投资主体权益、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必然结果。现行的会计科目不符合资本金核算的要求,因此,应取消“事业基金”科目,设立“资本金”、“资本公积”等权益科目,反映国家和其他组织、法人对事业单位投入所形成的权益,也有助于事业单位建立先进管理制度。

(2)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的需要,增加“财政补助收入一直接支付”、“财政补助收入一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一直接支付”、“财政应返还额度一授权支付”等科目。

2.5改革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

在新形势下,随着单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财务信息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需要,债权人要求事业单位提供能否按时偿债的信息;权益资本投资人要求提供投入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也要求其提供其自身发展状况的信息;单位为了考核经营业绩,为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提供依据,也要求正确、恰当地反映财务成果。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参照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信息,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比如在会计报表体系中增加现金流量表等。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改革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政府会计制度与地勘单位会计制度衔接的若干思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改革”就是涨价吗?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