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财多“病症”,对症下药巧医治
2008-01-20薄志红郭志远
薄志红 郭志远
“病症”之一:“贫民”钱不多,理财没必要
典型案例:某夫妻都在企业上班,每月的家庭收入大约4000元,除去孩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生活费,他们家每月大约有1000元的节余。他们认为自己每月的剩余很少,属于“贫民”范畴,没有多少“财”可理,所以每月就把剩余的钱直接放在工资存折账户中,现在,两个人工资账户中的钱也差不多够2万元了。
专家理财药方:理财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收入不高的工薪家庭也要理财。闲钱不管有多少,都需要讲究合理规划。案例中的夫妻把剩余2万元收入全存在活期工资存折账户中,享受活期利率,就是满打满算存一年,也只能有100元的低利息,如果存成一年期定期存款,那就会有600元左右的收入,后者要比前者的利息收入高出很多。可见,工薪家庭虽“穷”,理财同样十分必要。“财”若能理好,就能增加收入。
“病症”之二:理财好方式,“储蓄”最可靠
典型案例:某年轻夫妻,有房,没有贷款,每月都会有相当一部分节余。因为把钱存入银行不仅可保本,还能够赚到一部分利息。于是,夫妇俩每当有节余的钱,就会全部存入银行。
专家理财药方:这对年轻夫妇理财的渠道比较单一,如果把钱都存进银行,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产增值的良机。理财就应追求相对利益最大化。特别是这对夫妇还很年轻,没有其他负担,在理财时可以尝试投资一些有风险但可获“高利”的品种。因此建议,应将小部分节余资金存入银行,而大部分应转为专家建议的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增值比较快的理财品种上,只要把握好良机,就会得到大回报。
“病症”之三:炒股利润高,冒险就暴富
典型案例:某夫妇,一个是教师,一个是企业职员,现在需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几年下来,攒了10万元的积蓄。但还需要再“弄”些钱,才能实现梦想。这对夫妇认为炒股利润很高,于是冒险把积攒的10万元钱全投入股市,没想到选股不慎,亏得一塌糊涂,现在还套牢在股市中,房子没买成,暴富也成了泡影。
专家理财药方:炒股虽可以暴富,但必定是少数人。特别是需要钱用的家庭,投资时应该注意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三者的平衡协调,而不是冒险把全部积蓄投入到高风险的股市中。建议像案例中的这对夫妇,在打理钱财时,可以把一部分钱放在理财专家推荐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上,而另一部分钱则投资于稳妥型理财“高息”品种上,如国债,保本型货币基金等。这样就会相得益彰,不至于会让自己亏得一塌糊涂,让自己的买房计划“流产”。
“病症”之四:不按“实”出牌,盲目随波逐流
典型案例:某夫妇都在外企上班,每月的工资收入不菲,在两年时间内,除正常生活支出外,他们俩就在银行存下了10万元存款。于是,他们准备买一辆5万元左右的家用小汽车。他们知道,现在买汽车可以分期付款。有超前消费意识的这对夫妻“依葫芦画瓢”,也办理了分期付款手续。本来,这对夫妻完全有足够的存款一次性支付购买汽车的价款,结果却选择了分期付款,在交贷款“高”利息的同时,自己的存款却在享受着“低”利息。
专家理财药方:所谓分期付款,一般是在不具有一次性购买能力的情况下使用的一种消费支付方式。对于案例中的这对夫妇,本来有支付能力,却也盲目选择了分期付款。贷款利率要高出存款利率很多,在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选择分期付款就相当于选择损失钱财。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而定。
“病症”之五:广告轻易信,“实效”抛脑后
典型案例:某夫妻在一家银行的宣传单上看到,该银行正在代理发行某保险公司的一种分红型保险,宣传单上写着,购买该保险的预计收入会远远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和国债收入。夫妻俩在没有了解该分红保险以前实际收入的情况下,就轻信了广告。一次性把准备购买国债的钱全买了分红保险。没想到分红保险就要到期了,其实际收入和宣传单上的预计收入相差很多。
专家理财药方:选择理财品种既要看广告,更要看实效。如果轻信广告,往往就会吃亏。任何理财品种的广告介绍的收入大多都是预计收入,特别是分红保险,保险公司如果运作得好才会有红可分,反之则无红可分。因此,在购买这种分红保险时,一定要看其过往业绩。如果过往业绩不太理想,广告再好也应慎重考虑,否则,就会“丢失”钱财。
(作者单位分别为农业银行山西省忻州市北城支行和人民银行山西省忻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