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危机应对之策
2008-01-20丁蕊
丁 蕊
歇业企业有共同特点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猝然而至,作为我国制造业分布较集中的地区,目前珠三角制造业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哪些影响?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广东省的一个报告显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确实有五六万户企业歇业,但同时新设立的企业有七万多家。就是说新开业的企业数量超过了歇业、半歇业企业的数量。
孙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目前,广东制造业的外贸出口依存度仍然高达90%。珠三角外源型企业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成本指向型企业,来粤投资主要是看中广东的比较优势,多数为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它们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为主,以加工贸易模式进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并不强,更多依靠传统的国际营销渠道参与全球低端市场竞争,始终处于价格链底端。
第二类是市场指向型企业,落户广东的目的是进入并争夺国内市场,通常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品牌优势,企业主要为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投资方式绕过国际贸易壁垒,直接分享我国巨大的市场利益。
第三类是政策指向型企业,这类企业在本质上属民营经济,在三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的诱导下,这些同样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国外很难获得发展空间的外流的民间资本经过全球避税天堂,以外资身份进入广东。
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环境的日趋恶化,珠三角的第一类型出口企业从去年的缩小生产规模、主动减少订单、缩减人员和业务的隐性歇业,不断演变放大成今年以来成规模的歇业、外迁、“逃逸”风潮。第二类型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品牌优势,生产经营正常。第三类型企业在艰难维持生产经营。
记者:如何看待这些企业歇业、半歇业的情况?
马建堂:这肯定不是个好事情。有些企业本来挣钱,现在碰到了困难要减产甚至停产,这些企业中就业的人员就面临着重新就业或者回家的选择。为此,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减少经济下行带来的困难。但是从整体上看,那些减产,半停产的都是一些竞争力不高、主业不突出的企业。
危机应对之策
记者:珠三角乃至沿海一带的出口型企业应当如何自救?如何应对当前的危机?
马建堂: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收购资产,包括品牌、网络、人才等软资产,危机压低了这些资产的价格,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收购的机会。我碰到一个企业,要收购另一家企业的研发中心来提升自己的水平,这恰恰是我们一直努力推动的。
所以要相信也应该相信,科学判断、科学应对不仅能渡过难关,而且如果政策得当,措施得力,应对危机的过程就是中国产业升级的过程,是中国实实在在转变发展方式的过程。
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研究员):要渡过这个难关,最重要的就是能在这次危机中生存下来。能生存下来的企业都会是品质高的企业。过去是产品档次太低,卖不动,可以通过引进设备提高层次卖出产品,但是现在即便是这样做也未必奏效,国外的市场需求已经跟不上了。而在同越南等国企业的竞争中,要先利用出口退税的提高以及贷款利息降低等政策调整的机会,降低利润率以争取拿到订单,保证企业的生产。
孙建:珠三角乃至沿海一带的出口型企业应当冷静分析市场环境,树立信心,积极寻求订单,努力寻找脱困之道;同时用足当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谨慎经营;还要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携手互救、企业整合重组,共度危机。(摘自2008年11月12日《新京报》丁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