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模拟练习

2008-01-16曹保顺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唐诗题目诗人

曹保顺

【导语】

从近两年的高考命题来看,2009年高考诗歌鉴赏将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逻辑联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也就是说,如果题目有两问的话,前一问的解答往往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一问的解答也往往是前一问解答的跃进或深入。(2)试题的测试材料不只限于选用诗词,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散曲也应该可以作为测试材料。同时试题的考查点具有带动力,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领悟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将进一步加强。基于此,我们特命制15道练习题,以作备考之用。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1)本诗以通俗的语言刻画出一个极端贫苦的山中寡妇的形象,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山中寡妇形象,要说明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子规”是杜鹃的别名,它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经常表达什么情感?这首元曲中的“鱼雁”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中写了哪几个“景”?分别起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夕酒醒

皮日休

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馀香在翠炉。

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

[注]蛮奴:是皮日休的自称。在宋代以前,男女尊卑,皆可自称“奴”。酃醁:酒名。

(1)诗的第二句写诗人一觉醒来,“翠炉”的酒气仍然扑鼻,“馀香”诱人。这个细节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一句中“蛮奴”前面加一“醉”字,对于全诗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诗的第二联描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的形象,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第二联这两句诗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试结合这两句的景象描写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

卢挚

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注]凉州,即凉州曲。本唐天宝年间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

(1)本曲首句与末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锦瑟”句与曲中哪句相照应?首句中的“满”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结合全诗来看,首句在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1)诗的后四句,诗人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这在同类唐诗中是不多见的。请对这四个人物形象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前三句,描绘了山家所居的自然环境,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意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孤琴候萝径”这句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1)结合本诗有关诗句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中采桑女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刻画采桑女形象时,将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结合诗句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才出来做官。

(1)“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的结尾中,“司马泪痕多”一句是从两句诗化用而来的,二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分析首句“又是春残也”中“又”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本诗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堪称佳句,分析这两句佳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诗句一开篇,诗人就反复渲染一个“醉”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两句,诗人是如何将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日何太速?试问东君:谁肯与莺花做主?

(1)这首元曲,“南吕”是________,“一枝花”是________,“春日送别”是_______。

(2)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评价这首元曲“语极俊丽”,试结合第一、二句对这一特点进行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逢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1)此曲首二句是怎样写游子与故乡的遥隔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是如何通过鼓声、浪声、钟声描写诗人的心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一首散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本曲是如何通过对秋夜的描写来体现“词密曲疏”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末尾写“夜凉,枕凉”,诗人连用两个“凉”字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她鬓发焦黄,面容憔悴,穿着苎麻织的粗布衣裙。战祸夺去了她的丈夫,她只好孤守着破旧的茅屋。桑柘废了、田园荒了,她还要缴纳各种赋税。统治者的盘剥使她过着非人生活,吃野菜,舍不得去根;烧生柴,等不得晒干。(2)这个寡妇的形象有很强的典型性。她概括了唐末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形。她的遭遇还说明造成农民不幸的原因乃是连年不断的兵乱和无孔不入的赋税。通过这个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的强烈抗议。

2.(1)忧愁忧思或悲凉凄清。“鱼雁”指书信。(2)有三处写景。即“子规啼”、“柳絮飞”、“双燕斗衔泥”。“子规啼”引出了“不如归”的思乡念头,由写景转入叙事,自然连贯。“柳絮飞”既是暮春实景的特写,让人触景生情;又比喻游子的身体因思乡而瘦削,渲染了忧愁的气氛。“双燕斗衔泥”写的也是暮春实景,同时又反衬游子离家在外的情景,暗示人不如燕,燕子还可有家有亲人,而自己却孤身一人。

3.(1)这个细节,不仅写出了酃醁质量高、香味历时不散的特点,而且点出了诗人嗜酒的癖性。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里,诗人虽只暗示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2)既刻画了诗人畅饮至醉的情怀,又表明酒质实在醇美,具有一股诱人至醉的力量;这“醉”字还为下文的“醒”渲染了醉眼蒙眬的环境、气氛。

4.(1)目的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反而落了个异地依人、他乡为客的境地,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2)从写景角度而言,诗人眼耳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到之处。不仅蝉有动势,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一“曳”字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确传神,前所未见。

5.(1)首句写良宵美景中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而结尾句则写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2)“按锦瑟”与首句“江城歌吹风流”相照应。“月满西楼”中的“满”字写出了月光皎洁明亮令人神清气爽,表现作者在这良宵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6.(1)“月”前加一“凉”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2)“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7.(1)诗的后四句,诗人将四个人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2)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8.(1)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诗人借这些意象的描写,点明时间在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环境气氛。(2)这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来的情景。

9.(1)阴历二月,春风料峭,寒气袭人。采桑女凌晨即起采桑,可见多么勤劳。可她却无法使“桑芽”变成桑叶,更无法使蚂蚁般大小的蚕子马上长大吐丝结茧。而如狼似虎的里胥,早就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诗人以一位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所遭到的痛苦,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2)“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10.(1)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是以冷反衬上文的闹,以孤独反衬上文的欢笑,冷热相间,悲喜交错,使悲者愈见其悲,孤独者愈形其孤独。(2)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诗,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白居易抒发的是“沦落天涯”之感,而本诗中抒发的则是深沉的兴亡之感。

11.(1)“又”字,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2)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缀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委婉含蓄,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12.(1)诗人开篇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2)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不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吗?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13.(1)宫调;曲牌;题目。(2)①这两句对仗工整,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②叠词的运用,增加了音乐美。“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既增加了音乐美,同时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也透露出来了。③所描写的形象互相映衬。以风写杨柳,以显其风流,杨柳衬托风,以显其轻柔;以雨写梨花,以显其圣洁,梨花带雨,更显其清丽。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使春天的景象更加鲜明。

14.(1)首二句分别从空间(一千里)和时间(数日程)上,极言游子与故乡的遥隔,抒发了诗人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之情。(2)鼓声频催,使人易生光阴蹉跎的感慨;而阵阵浪声,则使人产生“世途风波恶,人间行路难”的浩叹;山顶钟鸣,夜深人静,更激起凄凉惆怅的落拓情怀。诗人将鼓声、浪声、钟声声声逼人的效果表现得十分强烈,从而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愁思。

15.(1)作者写秋夜,摄取的对象很多,月、桂、风、霜、雁、砧等都写到了,但只作点染,并不铺展开来,虽繁多,却不拥挤,既能把秋夜的景象表现得充实,又能显示出一种疏朗的风致,体现了“词密曲疏”的散曲特点。(2)“夜凉,枕凉”,诗人连用两个“凉”字,既遥扣“秋夜”之题,又表现出作者心情的凄凉和客居异乡的孤独寂寞。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猜你喜欢

唐诗题目诗人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追根求源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