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大最受欢迎百家讲坛教授
2008-01-16王雪
王 雪
CCTV的“百家讲坛”自2001年开办以来,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平台,曾经开在电视里纵论阳春白雪的风气之先,备受知识分子和普通观众的推崇和赞誉。
这么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追捧的主要原因。
弹指一挥间,百家讲坛已经走过了7年,笔者在这里盘点一下,这7年里,最受欢迎的十大教授。
NO.1易中天
一身已经远去的中山装。
一口地道的地方口音。
一门学贯中西、古文化与现代时尚语言的结合智慧。
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通俗”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平常的一段历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像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像电影剪辑般精练流畅。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一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的教授会因为在央视“品三国”而红得发紫,且名利双收。这对于在书斋中埋头研究学问的学者是否公平?
曾经一度,这个男人成为一种流行方式。我一帮姐妹见面,都不谈刘德华,开口必是他的名字。
他叫易中天!
他的出现,让我们浩瀚的文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讲。
百家讲坛的出现,让这个默默无闻的厦门国立大学的国文教授一夜成名:原来做学问不是一文不值。
他影响了百家讲坛,让央视的文化也走近了观众。
百家讲坛影响了他,不但成名,还暴富!
所以,易中天无疑是百家讲坛当之无愧的老大。
我的书柜,摆满了易中天的书籍。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著作《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
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一举成名,并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2007年11月,在上海出版了新书《帝国的终结》。
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2008年,和百家讲坛再度携手合作,录制播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36集,分成《实话孔子》、《儒墨之分》、《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先因后果》、《继往开来》六个部分,以孔子和儒家思想为重点,以飨观众朋友、读者和他的粉丝。
NO.2于丹
有了“学术超男”易中天,自然就有“学术超女”。“超男超女”,就好比当年的金童玉女毛宁和杨钰莹,黄金搭档。
“学术超女”就是于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于丹的简历。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主任。出版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古典文化研究者和传播者。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易中天的文化散打,打的更多是历史。于丹的讲坛,更多的是地地道道的文化。
有了于丹,《论语》在西单图书大厦一度成为热销图书。
“学术超女”于丹10月30日在南京进行了一场主题为“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的讲座,数百个座位的报告厅人满为患。整场讲座中,于丹引经据典,禅宗、老庄全部上阵,讲了不少玄乎乎的人生哲理。而现场的粉丝个个都手捧笔记,听得如痴如醉。
虽然是讲讲“阅读”,但是于丹的重点落在了人生哲理上。其间更是满口典故、诗词,从《庄子》、《论语》到陶渊明、唐诗宋词,再到昆曲唱词,于丹都讲得很投入。“阅读是一种生命的滋养,会成为生命中的一种安慰”,“要通过阅读涵养自己,涵养我们的心灵,把心灵涵养大,才能不苛责、不抱怨”,这样的大道理不断地出现。话语里有不少老庄“无为而治”、“大美无言”的意思,更引用了不少禅宗典故,追求修身养性、顿悟和净化心灵等境界。
这玄而又玄的讲演,也许一般人听不下去,但现场的粉丝却是听得很投入。很多人都是一手拿着于丹的新书一手拿着笔记,听到有用之处就立刻记下,有些粉丝甚至全场都没有停笔。还有不少粉丝干脆用录音笔或者DV录下全程讲座,要拿回家好好品味。来听讲座的读者年龄跨度也不小:最老的白发苍苍,白胡子已经蓄到胸口,小的看上去也不过刚上初中,牵着妈妈的手,听得很投入。
得知汶川地震消息后,“中国加油”手势阐释专家于丹教授,第一时间捐出自己的稿费10万元。5月17日于丹在央视网复兴论坛“中国加油”专栏发起的“四川加油中国加油”主题活动中表示:“灾区人民流血,全国人民都在流泪”,并发动大家一起为灾区重建发挥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个学者,拥有学富五车的文化,还有了公德心和善良,笔者觉得,于丹老师当然是百家讲坛的好榜样!
NO.3王立群
易中天曾把自己和王立群比喻为“公鸡中的战斗鸡”,继易中天前不久出版了《品三国》(下)后,王立群也出版了新作《王立群读〈史记〉》,50万册的首印数给年过花甲的王立群带来了百万元的收入。除了名声和银子激增,就连报考他研究生的人也多了。原因只有一个:“打着王立群导师的名气好找工作。”
差点错过“百家讲坛”
王立群笑称,自己是最该和“百家讲坛”擦肩而过的人。当时,节目组编导去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而王立群恰好同天动身去北京开会。之后,学校将推荐名单给了央视,编导们挨个给打电话。王立群接到电话时,正跟朋友喝酒吃饭呢,晕乎乎的,一听是“百家讲坛”的编导,愣了半天:“这个节目跟我八竿子打不着啊!”一通闲聊后,节目组决定为王立群多留一天,等着他回去试讲。
研究生借名气找工作
火速上升的名气给王立群带来了一些麻烦———慕名而来报考他研究生的人多了。王立群现为河南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导,去年同教研室16位老师,招14名研究生,报在王立群名下的就有8人。“我一个个地动员,让他们换老师。因为我带不了这么多学生。”王立群说,“但无论我怎么动员学生就是不走。人家说,你有名气,我说是王立群的学生,好找工作。”
从没见过100万
《王立群读〈史记〉》一书首印即50万册,仅此一项就能为他带来百万元收入。王立群笑称自己从没见过这么多的钱。对于“百万富翁”的头衔,王立群十分无奈:“为什么大家对‘百万富翁这么关心?其实我的金钱观就是:没钱的时候安贫乐道,能获取钱时便取之有道。”王立群透露,其实在“百家讲坛”做讲座并没有多少钱,一节课仅仅给付劳务费970元。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听后令人回味无穷。
NO.4刘心武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是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在CCTV-10“百家讲坛”中红学讲座的一个书面结集,也是作者多年研究《红楼梦》的心血结晶。他从金陵十二钗中的秦可卿着手,详细考证了书中各人物的生活原型,复原了《红楼梦》诞生时的时代风貌。该节目播出时,观众反响极佳。一时间,刘心武新解《红楼梦》成为一个被津津乐道的大众热门话题。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其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相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NO.5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毛佩琦在“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NO.6阎崇年
笔者早就闻讯,学术世界也有暴力。阎崇年无锡被袭,再次验证了这样的事实。
央视“百家讲坛”上以讲满清历史被观众熟知的阎崇年最近在无锡签名售书也是派头十足,不仅有工作人员在一旁护驾,更有排成长龙的读者为其助威,可没想到,中途竟然有人借机掌掴阎崇年,痛骂其为汉奸走狗,在一旁护驾的工作人员急忙劝阻并解释道“学术问题不要这么表达”。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率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NO.7孔庆东
他有“北大醉侠”之称。
笔者在传媒大学上学的时候,就听过他的讲座,讲座座无虚席,氛围热烈。
自诩为“百家讲坛”“开国元勋”的孔庆东,在谈到如今“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高人气时,却并不感冒。他当场表态:“‘百家讲坛娱乐化的倾向越来越重,我再也不会上了。”
暗讽观众思维模式落后
孔庆东曾在“百家讲坛”用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剖析了“祥林嫂到底是谁杀死的”,获得轰动效应。对于此举是否是对鲁迅作品过度阐释的问题,孔庆东表示:“不是对作品阐释过度,而是对作品阐释不够。”
孔庆东认为许多中国读者在思维模式上存在问题,“人们总是无法从课本中退出来,一看没武打就觉得无趣,而许多外国留学生反而能被文章所感动”,“‘祥林嫂到底是谁杀死的其实就是把人们从课本中带出来了,但这只是我1991年的讲法,观众听了却觉得很新鲜,太奇怪了”。
“百家讲坛”不是“幸运52”
孔庆东曾把“百家讲坛”作为自己的学术阵地,但他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却表示将来不会再去了,“现在的‘百家讲坛越来越娱乐化,过度注重收视率,它又不是‘幸运52和‘开心辞典,这样发展下去不行”。
孔庆东非常得意自己的一个预言,“我曾预言‘百家讲坛会变成评书场,没想到最近就收到消息说单田芳要上了”。但孔庆东并不认为“百家讲坛”是易中天“带坏”的,“易中天《品三国》依然还是以学术为依托”。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从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钱理群先生带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带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已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作品。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NO.8马瑞芳
她不但讲了聊斋,还说聊斋里面的妖精很可爱。
《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而在马瑞芳这里,《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聊斋》里不但承载了一个考举人考了近60年而不中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而且展示了一个个先锋的女性形象。
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NO.9金正昆
据说他是人民大学脱口授课的第一人。
您每月收入多少?今年多大岁数?结婚了吗?身体怎么样?原先一直做什么工作?在社交场合,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常常会遇到这些“关切”的问候。而中国人民大学的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是把这些作为社交场合应“特别忌讳”的。他说:“这些都是社会交往中最容易引起别人不爽的问题,大有打听别人隐私之嫌。尽管问这些的大多是我们的朋友,也不应该有此‘见面礼。”
短短几年间,金正昆教授成为“出镜率”最高的礼仪专家,频频亮相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以及数十家外省市电视台,开设礼仪系列讲座,担任各种大型节目的礼仪顾问、礼仪嘉宾。以至于不是什么影视大腕儿的他,竟也成为广大观众熟悉的荧屏明星。金正昆教授外出打车,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租车司机能认出他来——“这不是在电视上讲礼仪的金教授吗?”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NO.10纪连海
百家讲坛十大教授,最后一位我想送给一位比较另类的老师:他是高中老师。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他有了婚外情。”“百家讲坛”明星学者纪连海在上海某电视台一栏目中这样说道,此事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
3月初,百家讲堂知名学者纪连海在上海一电视台的“文化中国”栏目上称,大禹之所以会“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为公,而是因为他有了婚外情。纪称,大禹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个女人——瑶姬,瑶姬将定情信物“红宝书”给大禹,帮助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在外治水时和瑶姬有了爱恋关系,瑶姬也承认大禹是她的丈夫。但为了“蒙”妻子女娇,大禹编造了“巫山神女”瑶姬帮助他治水的故事。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主讲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