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答题“六字诀”
2008-01-16程必荣
程必荣
近年高考,尤其是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异彩纷呈,可是,考生这道题的得分却相当不理想。除了考生鉴赏能力薄弱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考生缺少答题的技巧。笔者认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题命题有其自身的特点,怎样根据命题的特点、规律以及要求找到答题的突破口,是获得高分的关键。为此,笔者提出高考诗歌鉴赏答题“六字诀”。
一、审:审诗题,掌握答题信息
高考诗歌鉴赏,必须有很强的标题意识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破解诗歌奥秘的关键点来看待,从中寻得思想感情的蛛丝马迹。题目即文章的眼睛,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如鉴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鉴赏首先从标题入手:“春夜”点明季节和时间为春天的某个夜晚,“洛城”点明作者当时客居洛阳,“闻笛”点明作者听到了笛声。具体是写笛声的情况还是写闻笛的感受,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就很好理解了。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客居他乡的游子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又如杜甫的《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根据标题就可以判断《客至》是写客人到来的情况或自己的心情,《登岳阳楼》是写诗人登楼所见或所感,《旅夜书怀》则是诗人某个旅途夜晚心情的抒发。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文后问题。(2004年高考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本首诗题中“征人”交代了诗中所写的对象——“戍征之人”,“怨”是对“戍征之人”情感的提示。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考生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这种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这种感情。由此入手,分析诗歌的内容,回答有关的问题。前两句,从即日所见的景象中感到怨恨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三、四句,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更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苦寒,怨景色单调。本诗四句写景文字都围绕一个“怨”字展开。
二、看: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高考诗歌鉴赏题往往会选用不大知名的作家的著名诗篇,为此,常在诗后加上注释,介绍作者及有关情况。2008年全国各省市18套高考诗歌鉴赏题,有13套加了这样的注释,考生千万不要忽略看注释这一信息,这是答题时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注释①介绍李弥逊的情况虽然很简单,却是我们答题的方向。注释讲,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这几句是很重要的信息,诗言志,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感情的宣泄。可以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情绪与注释中“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抓住了这一信息,答题也就游刃有余了。
李弥逊《春日即事》,考生应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理解:“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本诗主要是借诗人自身处境的描写来抒情。通过“车尘不到”深受冷落的处境和“自掩门”的动作,抒发了主人公失意、不平之情,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三、辨:辨题材,把握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分辨清楚诗歌的题材类型,把握好不同题材的诗歌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内容。不同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在诗歌的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揭示也各不一样,如果了解了这些特点,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歌的主题,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首先我们从题目及整首词中可以分辨出这首词的题材类型,这是一首送别词;然后根据“送别词”这一题材的特点(表达对亲人或友人的离情别意;或抒发送行人的深情厚意)作为突破口进行分析。
从词中可以看出,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他从客途返家。上片着重写送别之景,作者通过比喻、拟人、设问的方法,把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一山一水的景写活了: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从而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的深情厚意。
下片着重写友人将去之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那里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水色,阳春不老。作者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了送行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和一片深情。
【参考答案】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四、析:析诗眼,品味传神字词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在品味诗歌语言时应注意有象征意义的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传神字词进行深入体味,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
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第三联,诗人把目光从思古的幽情中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拳宿鹭”中的“拳”和“退飞鸿”中的“退”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动和静的结合描写来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以此表达自己向往隐逸的生活。对这些传神字词,细加咀嚼、品味,就可以领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五、悟:悟意象,揣摩隽永意境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所谓“意象”,就是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所谓“意境”,就是统一于作者主要思想感情的一组意象。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感悟、品味、揣摩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意境,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这类题型答题的格式一般为:先解说诗句写了什么景,然后分析景中有什么情并归纳出这幅景和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画面),最后进行一句简单的评价。
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的。作者选用“绿暗”、“红稀”这两个词,意在以黯淡色彩映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而“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引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作者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衰败景象(意境),把错综复杂的感情概括为“古今情”,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将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惆怅感伤的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六、明:明手法,赏析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即艺术手法,主要是指所用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诗歌考查的表达方式重点是描写和抒情。涉及到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反问、双关、引用(典故)、衬托(正衬、反衬,反衬又有以动衬静、乐景衬哀情等);还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
例6.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本题答题格式:首先写出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哪里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是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
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写出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参考答案】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用这几种修辞方法,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一、(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二、(1)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这两句诗表达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闽清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