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2008-01-16
《石油大博弈》
作 者:丹尼尔 • 耶金(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1933年,时任罗斯福总统内政部长,也是美国第一位“石油大王”的哈洛德 • 伊基斯曾经评论认为:“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对石油有一种绝对而完全的依赖关系。我们已经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时代,现在我们已经步入了石油时代。”伊基斯的评论虽然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即使从现在看来,他的这几句评论也是振聋发聩的。
如果说经济是构织人类历史的一条极其关键的主线,那么石油应该算是经济这条主线中最受人推崇、膜拜的“图腾”,或者说石油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世界的“图腾史”。如果你想了解这部经济世界的“图腾史”,了解整个20世纪的世界史,一定要仔细阅读丹尼尔 • 耶金的经典著作—《石油大博弈》。
这是一部关于石油历史的权威作品,讲述的是石油开拓者、石油产业家和政治人物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
作者认为,现代商业和世界政治事件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受到石油周期的影响—一种熟知经济原理的“碳氢化合人”与自然界法则相互交织的、永远也打不完的“战争”。炼油、石油运输和寻求石油市场这种大规模的经济体系需要一种稳定的原油输入才能供给资本集中的炼油厂和销售网络。这种对稳定性的需求与原油产区的现实状况—开始时的大量生产以及后来阶段石油的日益枯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矛盾。
从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对石油进行商业勘探到1991年中东石油战争,再到21世纪对世界石油的新的竞争局面,这部石油投机者、石油产业人士和政治人士构成的故事就在一幕幕反反复复发生的背景下展开了。
新的石油大发现会带来石油的大量生产和供应,引起石油价格崩溃,最终导致石油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最后,当产油区和市场逐渐成熟时,石油运输和石油供应的瓶颈就会显现出来,结果又会导致石油价格的上升和人们对“碳氢化合时代”即将结束的预期。慢慢地,石油需求又被高高在上的油价“压”了下去,接着在石油开采行业和石油探索者的共同努力下,石油供应又增加了,这样新的循环周期又开始了。毋庸置疑的是,《石油大博弈》一书能够让你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石油大博弈》一书中,这种石油的循环周期是各色的投机者、市井无赖和英雄般的石油人物在石油的诱惑下共同驱动的。可以说,那些以石油开采作为生活目标的各色人物,不论他们有多么高的成就,他们都是非理性的。石油开采的严酷现实需要那些有着石油梦想的灵魂人物—不论他们的努力与辛勤程度如何,即使他们之中十有八九的开采者都失败了。他们对发现石油的兴奋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而对找到干枯油井的失望之情也是相当痛苦的。
我们这个社会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了石油的烙印,虽然夹杂着石油战火的硝烟或许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只要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发现不了可替代石油的能源,那么石油这个话题还是我们一直要做下去的梦。尤其在这种能源替代的大转折来临之际,那种纷争的强度和裂度会更大,对人们思维的影响会更加深刻,或许可以这样说,未来的石油世界所呈现的并不一定是战争色彩,但却一定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石油大博弈。可以肯定的是,这将是一种社会的常态!
《半路出家的投资银行家》
作者:乔纳森 • 尼(美)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在愈演愈烈的美国次贷危机中,不断传来华尔街上著名投资银行的坏消息。5家最大的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以及贝尔斯登纷纷传出巨额的次贷减值损失或亏损。这些一向颐指气使的顶尖投资银行怎么了?是它们偶一失足栽了跟头,还是生不逢时赶上了杀伤力极大的次贷危机?它们是危机中无辜的受害者,还是其本身就是次贷危机的肇事者以至于咎由自取?抑或它们与危机互为因果,推波助澜,由小疾而演变成不可救药的大患?
投资银行家,一个令无数人向往和羡慕的职业。作为一份职业,投资银行家的吸引力在哪里?有人说,投行家的收入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尼先生半路出家去当投行的经理(相当于MBA毕业后的级别),第一年就可以挣22.5万美元,比他在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前一份工作收入多了一倍还多。当然,也有人说当投行家是因为这份工作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投行家参与企业的重组上市,动辄在全球融资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成为大众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投行家策划于密室,决胜于商场,完成一件件令人震惊的收购兼并项目,更是使自己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华尔街上的明星。
作者认为,投行家最有价值的是影响决策。即使与政府官员或公营机构的人员相比,投行家的判断及建议事实上对企业家的决策影响更大,因而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更大。当你的企业客户听取了你的判断分析,接受了你的结论建议,并很快付诸企业的决策之中,作为一名投行家,应该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作者的感觉是深刻的。因为即使你收入很高,工作挑战性很强,还能接触名流明星,但你若不能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决策,以至于无所成就的话,所有那些东西都会变得表面和肤浅。作为投行家,作者认为影响决策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客户的关系。
从传统上说,在投资银行领域,大大小小的投行实际上为各自不同的客户服务。比如摩根财团(包括JP摩根和摩根士丹利)长期致力于为《财富》500强企业服务;高盛历史上则因其犹太背景而强于为犹太人企业服务,一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先中等规模的客户成长起来成为《财富》500强成员,高盛才开始正面争夺摩根财团的传统客户。投行家的价值在于你手中是否有稳定的能长期提供服务机会的客户。作者所推崇的高盛历史上的领袖西德尼 • 温伯格,他关注的是为谁服务,而不太在乎能赚多少钱。摩根士丹利长期秉承的宗旨是“以一流方式做一流生意”。然而,时过境迁,在所观察到的10年变迁中,尼先生发现这种传统上被顶尖投行视做圭臬的以长期客户关系为核心的投行文化已经逐步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交易驱动型的投行模式。所谓交易驱动型,是指投资银行已不把客户的选择以及和客户的长期关系放在首位,而注重于单项交易项目的获得、完成以及赢利。只要这项交易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
作者认为,投行在历史上是具有正直品格的为企业家所信赖的顾问,而当今投行日益唯利是图的态度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和效率。尼先生的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这之前还没有一本这样从“里面”进行观察投资银行的书。他从自己半路出家入门当投资银行家的观察、思索入手,给我们揭开了华尔街10年中变迁的内幕。其文笔诙谐,视角独特,没有投资银行切身经历的人是无法写出来的。
《小趋势—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
作者:马克 • 佩恩E • 金尼 • 扎莱纳(美)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在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的浪潮中,共同性的扩大和差异性的张扬是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互联网等新技术革命成果的普及,交通和通讯的空前便利,统一市场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共同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传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受到猛烈冲击,许多事物显现出全球化或者说一体化的趋势。但是,这种共同性的发展,并没有抹煞世界的差异性,正是以差异性的存在为前提的。不仅固有的差异性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在新的条件下还生发着新的差异性。大而至于国家社会经济制度,小而至于公众日常琐细的生活习俗,都是如此。
这是一本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著作。作者是美国著名的民意调查专家,为多家大公司服务,并且做过美国总统的战略顾问。其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领,就是这本书所反映的对美国诸多社会现象的分析。作者并不以深刻的理论分析见长,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广泛涉及美国商业社会预言中的时髦话题,通过纷繁多变的美国社会生活百花筒,揭示出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读者从这本书可以看出,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多么巨大而又静悄悄的变化。作者名其书曰《小趋势》,但讨论的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琐事,而是如副标题所标明的,是“决定未来大变革的潜藏力量”。作者善于发现社会生活大潮中新近表现出来的差异,见微知著,从细微处洞察未来发展,得出人们不曾注意,或者已经被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触及而决策者尚未引起关注的趋势。文字叙述和社会调查数据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对企业家或者政府的决策建议,其中也不乏对美国时弊的针砭。不仅可以借此了解美国,也有助于预见中国,因为这里所揭示的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新趋势,有的在我国已经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
中国和美国有很大不同。但就当今中国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那是美国所远不能比拟的,恐怕也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整齐如一和“清一色”的社会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包括思想文化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都在空前增强。由于我们往往是以非常矛盾的方式经历着这种变化,使这种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添了更为复杂的景观。妥善处理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日益增强而复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首先是要了解,也要学会尊重,并且适当地加以引导。这就需要进行更多方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这种调查研究不仅对于政府决策者、企业家和社会科学研究者有用,对于其他社会阶层的读者也有益处。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统计工作和社会调查工作都是有显著进步的,但同剧烈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相比仍然显得不足。我们往往停留在抽象的判断和认识层次,不大重视对社会生活变化的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分析,而正是这种细微变化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小趋势》这类著作,可以增进我们对自己周围所发生的微妙变化的观察与思考,它所提供的调查和分析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