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008-01-14王卫国
【摘要】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目前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笔者在语文教改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读文五步教学法”,本文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阐释。
【关键词】语文教改 素质教育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一、构建该教学法的背景
近几年,素质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什么是素质教育呢?它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着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的自主住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传统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一切均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知识的灌输为其特征。通过老师吃透教材,阐释教材,学生听讲,掌握老师传授的教学内容。这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其经验积累,削弱了对学生人格的陶冶,难以实现德智体、真善美一体化的教育。而今中学语文课堂中的“讲风”太盛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无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学生能否自己读懂,教师都要不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解释、唠叨一番,造成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
为此,寻找一种能适应我们普通中学行之有效的读文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了。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构建了中学语文“读文教学五步法。”
二、“读文五步教学法”的操作模式及过程
1.“读”
“教学千法以读为本。”读,作为感知教材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文教学的根基。课型各异着眼于读,文体有别也落脚于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千年古训道出了“读”作为语文教学之根本的真谛。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默读,感知材料。默读,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感知文章内容,获得初步的材料信息。
朗读,培养语感。朗读时,不仅运用视觉器官和发音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诉诸听觉器官。这样,大脑就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感受语言,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精读。对一些精美文章或精彩片断,或为完成文本目标,或为解决疑难问题,都要精读,字斟句酌,体味文章的精妙之处。
品读。对一些语言精美,构思精巧,哲理性较强的文字,则要品读。含英咀华,品评语言,体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丰富的情趣。
略读。有些文章,如科学性较强,科学术语较多的说明文,则可略读,抓住重点句段或有价值的东西,了解基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就行了。
此外,还有诵读、跳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不管怎样的方式,首先在于读,学生带着目标去读,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感悟、理解、积累。
2.“议”
“议”是本阅读教学法的支柱。老师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将自己的角色调整为设计者、服务者、组织者、观察者、鼓励者、点拨者,只要在课堂中适当点拨、启发,无须多讲细谈。
“议”的问题可以是在阅读中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也可以是课后作业题,而主要的还应是老师为完成课堂目标而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在教《祝福》一文时,可以讨论:“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为什么不写“她是个乞丐了”,而在前面加上三个副词“分明、已经、纯乎”呢?
“讨”的方式可以是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和书记员。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让讨论有条有理地进行。书记员则记录讨论的结果,将问题规范条理地记录下来。
3.“说”
将书记员记录的讨论结果,由本组同学流畅地发表见解,便于教师和同学根据口语表达及书面材料进行评议。这是展示讨论结果的一环。每个小组可推荐一两名同学发言,教师根据时间进行调整,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能说话。在“议”和“评”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处理好下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一些方式与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动脑筋,不参加讨论,不愿发言。教师要刺激他们,排除其心理障碍。有的同学担心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丢面子,教师应鼓励学生。
4.“评”
主要是教师根据每一小组口述及书面材料,进行评议,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注意评议原则,准确措辞,以鼓励为主。
评价的方式除教师点评外,还可以由同学们互评。除评价讨论问题的内容外,还可就同学们的讨论情况、合作态度、发言等作出评价。
5.“练”
“练”这一环节是学以致用,起到巩固运用迁移作用。练的内容可以不限,但须紧跟教材,紧跟目标,紧跟学生自己实际知识水平和能力。练习必须具有针对性,不作统一要求。
练的方式可以是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一组,共同完成;也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和自行选择。总之,人人有作业,个个都积极主动地去做。作业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口头训练,书面作业;也可以课外练笔,专题检查。
检查的形式也应多样,可以随机抽查,可以同学互查,还可以靠活动检查,如比赛、演讲、汇演等,让练落到实处。
三、“读文五步教学法”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1.“读”
要想受益于书本,就必须虚心地、专一地、诚实地去读。所谓“能读于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都是强调“读”对于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的。
文化承传的载体是语言文字,因此各种文体都要读。这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客观的必然。在读书中能多方面积累知识,掌握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非读,无以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语言文字。”学语文,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培养语感,养成了语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容易提高了。诵读、揣摩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强调诵读和揣摩。由于语感是学生自己通过对语言对象直接感受积淀而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听说读写的机会,让他们咀嚼、玩味、思考、感受。
非读,无以激发美感。让学生懂得美,在美的熏陶中陶冶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提高审美素质,这是语文教学又一重要任务。而学生对文学作品所产生的美感,主要是靠在反复吟咏中体味出来。
非读,难以培养出逻辑思辨能力。新大纲明确规定: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好的文章,常常充满着思辨力量,如《过秦论》、《答司马谏议书》等,都写得有据有节。只有在反复朗读中去思考,去品味。
2.“议”
“议”论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刺激,它可以激励思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因为讨论问题时,必须集中精力,讲清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一旦发生争论,双方都要想方设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这最能调动学生的智慧和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激励学生“碰撞和竞争”意识。
另外,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和思维习惯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不尽相同。通过讨论,可以获得一些新的方法和见解。如果小组中各个成员志趣相投,则通过互相商议,合作,能对有争议的问题取得一致意见,避免偏见或片面极端,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讨论中,竞争与合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学习动机,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说”
“说话训练”一直是高中教学的盲区。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普遍轻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其后果是学生口头表达水平不高。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口语的训练其实也是思维的训练。在听说活动中,思维的准确、敏捷、周密起着决定作用。人们所称赞的“对答如流”、“出口成章”,其前提就是思路畅通,思维有条理,久而久之便形成能力,语流才能连续、畅通、清晰、有条理。说话人若能正确运用语言、语调、语速、语量的变化表情达意,那么说起话来就会让人爱听,表达的效果也就增强了。
另外,说话时力求言之有理,佐之以据,出口成章。这就促使学生去掌握相应的知识材料,并认真分析研究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起严谨的学风。在说话训练中,充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发展个性,展示自我,可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等优秀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4.“评”
小结评价应到位、中肯。其作用有三:一是将相对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经过梳理,穿成串,连成片,结成网,形成“树”;二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概括,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解答疑难的能力;三是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陶冶,提高其思想素质和人格修养。
评价通过表扬和批评,既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也能给后进生找出原因,予以矫正,促使其不断努力,学生也从中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问题。
5.“练”
这种“练”其实早已随着“读、议、说、听”而贯穿课堂始终。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环境中,依据学习目标,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过程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其实这就是一种“练”。
指导学生课堂练习,要求做到“四性”:①针对性,编制习题要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②系统性,拟定习题要注意知识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反映知识的系列与网络;③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④启发性,指导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使整个练习活动兴奋活跃。
课后适当的迁移训练(应用阶段),能巩固知识,举一反三,在不断的积累中进行创新。
总的说来,“五步法”构建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彻底屏弃了“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变老师的教为引导学生主动地学,教者为学者引路、架桥、导航。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活动量相当少,但处处有教师的活动,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
★作者简介:王卫国,四川省水产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