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爱国情结
2008-01-11刘琼
刘 琼
我们这帮人生在八十年代最后几年,没摊上战乱,没赶上文革,甚至记忆里连黑白照片的影子都没有。在前辈们看来,我们是听着CD、嚼着口香糖,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不知道饥饿,不懂得艰难困苦,更不明白那一段段沉重历史背后的内涵。于是,我们,被认为是没有危机感的一代,没有民族使命感的一代,没有爱国心的一代……Oh!NO!相信每个生于八十年代末的人听了这些都会气得跳起来。对祖国、对社会,我们自有自己的方式去报答、去热爱!
韩放——刘翔帅呆了
开学第一天,我发现学哥学姐们清一色眼圈黑黑,不像是过了一个舒服惬意的假期,倒像高考刚过的样子。一问,个个都对雅典恨得咬牙切齿:干吗非得跟咱的时间对着干?害得咱们不惜日耗几百个脑细胞跟着雅典时间看奥运。这不,到了学校时差还没调过来。可戴着“黑墨镜”的同胞们却把眼一瞪说:“值!”那倒是,为了奥运,咱可没少费心,来了学校还天天追问老班:“中国排第几了?”口头问候干脆就变成:“嘿!几块了?”上次学校食堂的电视上回放刘翔的百米跨栏,可把食堂师傅们急坏了——没人来打饭!大伙全敲着饭盆围到电视那儿加油去了。我呆呆地看着屏幕上刘翔如飞的身影,看着刘翔脸上飞舞的汗水,热血沸腾,不禁大吼一声:“刘翔,帅呆了!”
苏林——你以为只有你哭了
上个星期天的历史活动课,我们班看记录片《新中国风云录》,本来以为会像从前看多媒体电视一样干什么的都有,没想到许多人都把手里的东西放到了一边。
渡江战役打响了!炮弹呼啸而来,轰隆隆在渡江战士的船边炸开,我手心捏出了冷汗,看看周围,大家近乎是在“瞪”着屏幕,直到青天白日旗从南京城上空落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才听到一片吐气声。镜头一闪:农民们欢天喜地地爬上大炮,妇女们扭起了秧歌儿,而我的眼睛却在这热闹之中不争气地红了。我偷偷擦着眼泪,咧着嘴使劲笑着对同桌说:“你看那秧歌扭的多傻。”同桌把眼角一抹:“别装了,苏林!你以为只有你哭了?”
丁点——我们的偶像是周恩来
我们学生宿舍大都贴海报:张柏芝、周杰伦、孙燕姿、裴勇俊……应有尽有。可我们宿舍近来梦寐以求的却是一张周总理的画像。那不是海报,一般书店也不卖。幸好我们都来自四面八方,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一家旧书店里找到了。全体舍友将明星全部请下墙,恭恭敬敬地将这得之不易的画像贴在了宿舍里。
这件事的缘由,大概得从我在校图书馆借的一本《周恩来传》说起,那本书一星期内让我们宿舍哭了N次。总理那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道出了我们的心声,总理那严谨温和、鞠躬尽瘁的作风,让我们为之倾倒!这岂是明星们所能比的?我们用最现代的方式来纪念总理。周总理,您是我们的偶像!我们将天天在您的注视下勤勉学习!
谭心——想家是光荣的
我性格内向,上高中之后成了寄宿生。我就天天想家,天天在被窝里抹眼泪儿。同学们总对我说:“谭心,不要太软弱了!”在同学眼里,我成了软弱的可怜虫,我也老是抬不起头来做人。后来,老师知道了,他只对我说了句:“谭心,想家没什么丢人的。”顺手又丢给了我一本诗集。
晚上,我静静地翻开那薄薄的纸页——多么优美的诗行啊!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一支支思乡曲,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忽然明白了:思念家乡本是人之常情,想家说明对家乡的热爱,说明人的善良。假如哪一天到了国外,就凭着对家乡的依恋,我也绝不会去贪图什么。只不过那时,这个“家乡”已成为整个祖国——我祖祖辈辈我同胞万千繁衍生息的地方……想到这儿,心中顿觉畅快淋漓,想到这儿,倒觉得想家原来是那么光荣的事情。
这就是我们80一代中学生的爱国方式,虽然不够热烈、不够激情,却点点滴滴浸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评点 曹保顺
本文将日常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小事串联在一起,表达了花季雨季的少年们那一腔浓浓的爱国情。他们用自己的真心感受着祖国的博大、祖国的温馨、祖国的富强。他们用最现代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爱。“刘翔帅呆了”这富有特色的语言,不仅吼出了年轻人的爱国豪情,也传达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