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华国锋游亭林园
2008-01-09陈益
陈 益
1996年9月下旬的一天下午,我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与程振旅一起陪同华国锋游览昆山亭林园。当时华国锋身穿白色衬衫,淡灰色长裤,脚着一双黑色的皮鞋。与20年前一举粉碎“四人帮”,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穿军装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形象相比,他显得苍老了许多,头发几乎都白了,但依然是那么魁梧。带着山西口音的话语,也依然很宏亮。
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后,他每年外出一两次,作休闲式的考察。这次到昆山住几天,早晨和傍晚常常在宾馆的庭院里散步。旁边有一两个便衣警卫。同行的华国锋夫人韩俊芝,穿一双黑色的圆口布鞋,操山西口音,清秀而又朴实。后来我才知道,她比华国锋小十岁,也是山西人。
亭林公园主任马其生、导游陈小芳和我们一起陪同华国锋游览。那时候昆曲博物馆和顾炎武纪念馆都是建成不久的新馆,作为昆山文化的代表,是必游之地。我们一路游览,一路向他介绍昆山的变化。昆山人对华国锋是心存感激的。1976年6月在无锡(时属苏州地区)召开的南方水稻生产现场会议,就是华国锋批准召开的,“四人帮”却要追查会议的政治背景,污蔑在苏州地区开会是“为江苏省涂脂抹粉”,树立“唯生产力的黑样板”。20世纪70年代的昆山,是一个田多、人少、贡献大的农业县,每个劳动力负担四亩左右粮田,种了50%的双季稻。位于城北的同心大队,当时是南方水稻生产会议的一个现场,获得很高的评价。这成为昆山干部群众的骄傲。当我们提起这段往事时,华国锋只是微微笑着,未置一词。
我猜想,他是不愿意再谈论政治问题。欣赏江南美丽的秋色,也没必要谈论那些早已流逝的往事吧。据说华国锋在北京深居简出,虽然在2002年之前,还担任中央委员,仍然享受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待遇,可以到全国一些地方走访,但是他很少离开北京,也从来不公开议论时政。
在顾炎武纪念馆的碑廊里参观时,程振旅兴致勃勃地向他介绍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名人书法作品,他听得非常入神,还不时插话。那时的人们都知道,华国锋写得一手极具功力的颜体字。他亲笔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便是代表。在昆曲博物馆,华国锋参观了观演楼里的史料陈列室,又沿着台阶走向古戏台。对于百戏之祖昆曲六百年前在昆山萌芽、生长,并对全国各个剧种产生广泛影响的历史,他饶有兴趣,还说山西的晋剧、梆子戏,是清代咸丰年间才兴盛的,曾经轰动了太原和北京,但是与昆剧相比,就显得年轻多了。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让我们觉得他非常和蔼可亲。
在我们的心目中,华国锋是一个非常熟悉农业的高层领导,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曾得到了他的极大支持。他又是力挽狂澜,承前启后,最终导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关键历史人物。他用毛泽东给他的“你办事,我放心”的六字批示,控制住了复杂的政治局势,与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人一起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然而,在谈吐中不难看出,他也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昆山先贤顾炎武晚年在山西编撰了代表作《日知录》,与山西的许多名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终在山西曲沃走完了饱经忧患的一生。我们在顾炎武纪念馆谈论这一切时,华国锋随口就说出了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他对于书法与戏曲的看法,也显得很专业。
游览结束时,我向华国锋提议,一起在顾炎武纪念馆前合影留念。他愉快地答应了。他站在中间,我们陪同游览的四个人分列两旁,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平静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