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塑料袋可以回收吗
2008-01-08邱博涵
邱博涵
那是一个冬天的早上,我睡眼稀松地站在位于三里屯南街的中纺里小区,盯着垃圾桶发呆,反复思考着手里的塑料袋到底是“可回收物”、“不可回收物”、还是“有害的”。
两年后,在闲谈中无意间说起那个冬天的塑料袋。不禁感慨,在垃圾分类回收概念几乎路人皆知的情况下,却依然有很多人不清楚手中的废物该如何分类。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创意,不是大而化之地传递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清楚明白地告诉每个人,什么样的垃圾放到哪里去。
出乎意料,随意的闲聊,却得到了美术的强烈回应,于是当下决定,把这个创意,做出来。
我不要你哭,我要你行动
在一个连居委会大妈都关注北极熊生存状态的年代里,公益广告使得一个又一个时髦的理念快速深入人心,也着实感动过很多人。“我被感动了”几乎成为评价一个公益创意是否优良的标准。要不感人至深,要不发人深省。
创意团队在一开始就达成了共识,我们不要受众的眼泪,因为“被创意深深感动”和“清楚地知道茶叶包不可回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也放弃了恐怖诉求,毕竟地球人都知道明天真的不是世界末日。创意的灵感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然也应以提供问题的解决之道为核心使命。
这一共识在创意尚未诞生时,就注定了她绝对不是一个在鲜花和掌声中冲击奖牌的英雄,而更像是一个在你迷路时,告诉你“前方第一个路口左拐”的向导。一个简明扼要,却清晰明确的行动指南。
为了你懂,我褪尽华服
创意团队以“是人就能一眼看懂”和“绝对实用主义”作为考核标准。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不断地相互提醒,“单纯一点!再单纯一点!”各种炫耀技巧或卖弄想法的成分都被一一剔除,对实用价值没有帮助的个人表达也坚决屏蔽。
在尽除所爱的痛苦过程后,创意最终以一种单纯有力的方式呈现出来,画面采用了极简的清单式排列,所有元素都选择了人们最常见、也是接触频次最高的日常垃圾。配合上简洁有力的标题,真正做到清晰易懂,一目了然。
为了检验实用效果,我们拿着稿子四处测试,同时悉心观察观者的反应。阅尽广告,早已习惯了凡事都要富于创意的同事们被我们一问,都倍加小心,瞪大眼睛仔细端详,生怕错过了其中深藏的奥妙。当最终发现,其实并无深义时,大家总是面露难色,可又碍于面子,只是模棱两可的说“这个不太好说”。而这正是我们所力求做到的,摒弃所有的技巧,做一个是人就看得懂的创意。如果他们的评价是“好有创意啊”,我们反而要心里打鼓了。测试过程中总会有人自言自语,“哟!原来一次性塑料饭盒可以回收啊”,“哎呀!原来果皮不能回收,我还一直把香蕉皮放在可回收的垃圾桶里呢!”每当得到这样的反馈,我们都会暗自欣喜,更加让我们肯定了这个创意存在的实用意义。
简单,可并不容易。创意的执行让美术人员好一番辛苦,大量的矢量图形,每个都要精心绘制,画了又改,改了再画。光是图标就尝试5种不同的表现风格,直到最终完稿,美术人员,一共画了将近100个垃圾图标。那段时间里,长相酷似周杰伦的设计小蔡,一有空就拿出手写板来画小图,俨然一副垃圾大王的样子。而整体色调的把握,更是经过了一周时间在无数次的尝试后,才最终得以确定。
如果你收到了我们的信,请转给更多的人
我们采用电邮的方式发给好友,再鼓励朋友发给朋友的朋友。我们并不奢望可以达成病毒传播的无限推广效果。但我们依然默默祈祷,希望广告对看到的人能够有所帮助,希望可以带来受众行为上的转变。让人们在看过广告之后,可以毫不犹豫地把卫生纸放入不可回收物的垃圾桶里,而把餐巾纸投入可回收垃圾桶。哪怕只是一个人、一个塑料袋、一张餐巾纸,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改变,也要比赞扬和眼泪来得有用得多,更是任何一项嘉奖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如果你收到我们的信,请帮忙转给更多的人,如果你发现创意中的分类错误,请来信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用心,告诉身边的人,请把塑料袋放在可回收物的垃圾桶里。
责任编辑:吴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