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教学思考
2007-12-30杨亨时
杨亨时
一、新课程的教学观的理解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不断进行对话和交流的过程,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即在进行研究中学习。学习是学生从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立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新物理课程的理念要求:(1)目标: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源头: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学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视野:注重学科渗透,关系科技发展;(5)评价: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物理课堂的目标要求: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与方法,体验和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同时要求加强“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
二、新课程物理教学方法的探索
1、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师观和教学行为要求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连贯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要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化,实现从传授者角色转化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师生关系强调尊重和赞赏,教学关系强调帮助、提醒、引导,教学过程强调反思自我,修正提升,解决问题之间强调合作。新课程课堂要求在教学中超越了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对常见现象及熟知事物提出相反意见,培养学生科学的批判精神。
2、营造物理课堂情
在新课程中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力求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进取精神,就是百折不挠,努力实现目标的奋斗精神。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生动的问题情境、平等的交流气氛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就是发散思维,也就是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再者有利于培养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创造陛地设置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抓住问题的实质,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当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式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就要在已有知识和目标知识间建立知识的桥梁,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要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现在的实际问题中,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对已有知识的加深和巩固。下面以探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例来说明:
(1)提出问题
老师在讲述向心力的概念之后,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采用发散思维:向心力可能与运动物体的质量、形状、离圆心的距离、体积、转动的快慢等因素有关。
(3)制订计划
将班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将细线穿在圆珠笔的笔杆中,一端拴住_个小物体,另一端拴一个弹簧秤。一只手抓住笔杆并用力转动,使小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另一只手握住弹簧,作用在物体上的绳子的拉力可近似认为是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而细线的拉力可通过弹簧秤来读数。
(4)收集证据
这一步包括有步骤地实施计划,,得出需要的证据或数据。包括:
(a)在小物体的质量和角速度不变的条件下,改变转动半径进行读数
(b)在小物体的质量和转动半径不变的条件下,改变角速度进行读数
(c)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在转动半径和角速度不变的条件下,分别进行读数
(d)对于形状和体积不同的小球,可重复上面类似的原理与操作来进行。角速度只能凭感觉来判断。当然也还有其他可能影响的量,也拿来进行研究。
(5)分析论证
通过读出的数进行比较,发现转动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越大:向心力与小球的形状和体积没有直接的联系。
(6)评估
教师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对各自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看看与前面的猜想或假设是否一致。
(7)交流合作
把本组的实验数据与结论和其它小组相比较,是否有什么不同,尝试进行解释。太多数情况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思考这些结论差异的原因。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其课堂探究的基本特征是:
(1)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学生要优先考虑证据,证据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具有科学导向性的问题,并对提出的解释予以评价;
(3)学生要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对具有科学导向性的问题做出回答;
(4)学生通过比较其他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出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提出的解释;
(5)学生要交流和评价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但是,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昧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式来教科学。”我们应该将各种教学方法与模式都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