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预防和控制学生攻击行为的理论依据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2007-12-29向静文吴键
体育教学 2007年3期
攻击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与亲社会行为一样,攻击行为也是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校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破坏公共财物等攻击、侵犯行为。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而在青少年犯罪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青少年一时冲动、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了解攻击行为的相关理论,预�和控制学生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一、攻击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对于攻击行为,或者称侵犯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比较早,并且研究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探索过程。由于存在众多的争论,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界定攻击行为面临的理论争议主要有:究竟是以行为意图还是以行为结果来判断攻击行为;停留在主观层面的动机、态度、情感或想法而没有付之行动的是不是攻击行为;破坏财物行为是否为攻击行为;在知情情况下遭受攻击但被伤害者不采取逃避或反抗等方式,此时,加害行为是不是攻击行为;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是不是攻击行为。[1]
有的学者认为,攻击行为是对人造成的身体伤害或心理伤害的企图;有的学者则认为,攻击行为必须有伤害的目的,而不只是造成伤害。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侵犯行为是一种复杂的事件,对其上下定义不仅要考虑到伤害的意图,还要考虑到社会的判断,看究竟哪一种伤害行为称得上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攻击行为则是一种经常性有意的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攻击性并不意味着攻击行为。班杜拉曾明确指出,攻击行为的获得与实际表现出的攻击行为不是一回事。个体具有了某种攻击性并不意味着他一定立即实施攻击,个体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激发。
心理学家巴伦和里查森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2]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以伤害另一个生命的身体或心理为目的的行为。[3]
总之,由于认识的不同,对于攻击行为概念的界定也不同。尽管如此,对于攻击行为的理解可以从把握其特点出发,即攻击者有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意图并付诸行动。
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对攻击行为进行不同的分类。[4]比如,根据攻击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根据攻击的对象不同, 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外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根据攻击行为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反社会、亲社会和被认可的攻击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5]
1.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理论学说
攻击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方式。对攻击行为本质和成因的解释,目前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比较著名的有本能说、习性说、挫折-攻击说和社会学习理论说等等。还有相关的控制实验表明,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模仿的结果,观看攻击性行为也能学习攻击。
1)本能说。奥地利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本能。他在《快乐原则的彼岸》一书中提出,人具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对生命和爱的追求,死的本能是人性中存在的某种侵犯本能和自我毁灭的本能。当人在生存竞争中身心疲惫时,死的本能就会取代生的本能,向外表现为破坏、损害、攻击和侵犯的动力。精神分析认为儿童攻击源于儿童的破坏本能。
2)习性说。习性学创始人奥地利的劳伦兹将动物的本能推及到人,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与动物的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人的攻击本能必须定期得到发泄。
3)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攻击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的;挫折的产生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4)社会学习理论。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减少。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通过社会观察习得的,攻击行为也同样可以通过观察别人模仿形成。儿童比成年人更具有模仿性,不仅通过直接观察各种行为可以学到攻击,通过大众媒介的间接学习也可以受到同样的影响。
2.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
1)自尊。[6]长期以来,研究者经常将低自尊和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种观点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如,洛克曼等人(1986)发现,攻击性儿童的自尊远低于非攻击性儿童;鲍麦斯特,斯马特和波登(1996)指出个体攻击性行为往往和高自尊相联系。而戴春林、吴明证、杨治良(2006)研究发现,外显攻击性和自尊之间相关不显著,但内隐攻击性和自尊之间呈显著相关。
2)家庭因素。[7]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经济状况有关,这些因素可能通过父母教育教养行为等一些其他的变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起作用的。在家庭因素中,母亲文化程度低、父母职业为农民、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对孩子的态度变化无常、孩子人际关系差及单亲家庭的儿童亲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率高。调查也显示,攻击行为学生家庭的矛盾性明显高于一般家庭,而亲密度、知识性明显低于一般家庭。
3)生物因素。[8]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约占50%。父母遗传给孩子神经过程较强、情绪容易激动等自然特征,容易滋生出攻击性行为。另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还和气质差异相关。具有难养型气质的儿童往往在学前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敌对性,容易成为攻击性较强的儿童。
4)社会因素。。[9]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相关的社会因素包括挫折、大众传媒以及儿童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欠缺等等。
5)认知因素。[10]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研究发现,当儿童把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知觉为同伴有意造成的时候,他一般倾向于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攻击性儿童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认知存在着差异,攻击性儿童在他人行为意图不明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敌意性归因。
另外,研究表明,温度、兴奋转移、攻击性线索、去个体化行为以及饮酒等因素都与攻击行为的产生有关。
三、学校体育预防和控制学生攻击行为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专家研究认为,个体生来就有内在的攻击倾向。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这种攻击倾向会被引导到有意义的、亲社会的方向,比如,去从事征服自然,挑战极限的事业和职业,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攻击倾向会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过人的韧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但是,如果这种攻击倾向被引导到不为社会所认同的或者反社会的方向,则会给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这是需要制止和控制的。
攻击行为作为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广�的关注。围绕攻击行为展开研究的课题已有不少,其中也包括一些关于体育运动与攻击行为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着重于探讨体育运动中的攻击行为,而对利用学校体育这个途径达到预�和控制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攻击行为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探索学校体育能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如何预防和控制学生的攻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从控制和预防学生有害的攻击行为的角度,依据攻击行为的理论学说及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的理论出发,提出一些体育教学设计建议,期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1)教会学生社会交往的技能。缺乏人际冲突的解决策略是引起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之一。合理安排合作教学,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是提高交往能力、减少攻击行为的有效办法。体育活动中,特别是集体项目中,学生之间交流频繁,活动中不断出现变化的情景和冲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合作教学,增加学生合作的经验,可以从中体验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学习、积累处理人际冲突的经验和技巧。同时,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也可以增加有攻击倾向的学生对他人行为意图的理解,减少敌意,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
2)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研究表明,有内在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对攻击冲动和行为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攻击行为的后果,当出现攻击行为是要及时制止,在处理攻击行为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受伤害者的痛苦,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引导或暗示学生对攻击行为的后果进行想象,提醒学生克制攻击冲动。教会学生掌握环境转移法、自我提示法、呼吸延迟法等自我控制的方法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11]
3)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移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为他人的情绪、情感而引起自己的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反应。研究显示,中小学生在他人遭受攻击表现出明显痛苦时一般都会停止攻击。但是,学前儿童或高攻击性的小学生不会停止攻击。其原因是学前儿童或高攻击性的小学生缺乏移情技能。研究表明,移情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降低儿童的攻击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特别是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增加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4)教会学生合理地宣泄情绪。参加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很好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转移学生的侵犯性情感,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情绪宣泄作用,并使学生明确合理宣泄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帮助,引导学生将攻击性情绪转移到体育运动的参与中来。
5)惩罚攻击行为,鼓励利他行为。体育运动参与过程中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攻击行为时,应立刻制止并给予严厉的惩罚,使学生认识到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是不对的。对于被攻击者受到的损伤要维护其合法权益。反之,对于学生的利他行为,教师因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给予强化,使学生明白这样做才是对的。
6)避免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产生攻击行为。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对抗性要求学生有攻击性表现,因此,也容易引发造成伤害的攻击性行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的攻击行为在有利于竞争和对抗的范围之内,同时要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的对抗行为符合竞赛规则和游戏规则。具体的做法使严格执行竞赛规则和游戏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行为及时制止,严励处罚,并且,要公平处罚,不使学生产生委屈情绪。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 . R . A . b a r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