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学习评价的思考
2007-12-29高胜光李在森
体育教学 2007年3期
一、制定好课时目标
体育新课程领域目标的最终达成,必须根植于实实在在的每节体育课。同时,课时目标又是组织和安排每节体育课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只有设计好每节课的课时目标,才能做好对每节体育课的学习目标的评价,保证每节体育课教学效果的达成和课程领域目标的顺利实施。所以,对于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三个领域目标的学习评价,首先就要制定好课时目标。
制定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的主要依据是这三个领域目标、水平目标以及体育学科特点、教学环境、学生情况,遵循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动态性原则。[1]从体育新课程实施几年来的情况来看,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层次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的把握,是需要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目前,无论是从《体育教学》和《中国学校体育》刊发课时计划看,还是对近期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十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以及我们江苏省举办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能手比赛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对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的设计,或多或少存在一点瑕疵,集中体现在对这三个领域的课时目标层次性和可测性把握不太准确。如,无论是哪个水平的学生都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品质”、“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培养合作意识”表述课时目标。这种课时学习目标的设计,既没有考虑不同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方式的不同,同时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错位,缺少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也不具有可测性,使学习效果难以评价,也往往最容易使学习目标落空。
如何科学设计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课时目标呢?我们认为只要正确、完整表述教学目标三要素,即条件、标准、课题[2],使课时目标的行为状况动词多样化、行为条件情景化、行为标准表现程度具体化,就能保证课时目标评价的落实。例如,某单元情意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合作和配合精神和行为规范”,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分解为“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同伴的动作(条件),相互指正并相互学习(标准),要善意指正,不说风凉话(课题)”。这样的设计,其评价的具体性加强了许多,更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教师的评价。
二、融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学习中进行评价
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新课程重要学习领域,但是,这不意味着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可以“独自”和“直接”进行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只有与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同时,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育应是“长期的潜移默化”式的,它主要通过长期渗透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领域中,经过日积月累影响从而达到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所以,对这三个领域学习目标的评价,也只有和评价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情况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发展的效果。
这就需要我们在选择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的教学内容时,不仅仅要认真分析研究教学内容的教学组织方法、学习策略,同时要结合相应水平的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领域的水平目标,综合考虑学习教学内容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学习策略中所蕴藏的对学生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影响的策略和途径,把五个学习领域自然、和谐地�合在一起。然后,在评价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目标达成过程中,做好对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评价,让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评价和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学习评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田径项目学习过程中,要把评价学生田径运动技能掌握、速度、力量等发展情况和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参与学习情况表现、意志品质等方面评价有机结合。
三、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注重质性评价
虽然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评价�入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评价过程中,但由于这三个学习领域不具备量化评价条件,不能用具体数量来评价,质性评价就成为这三个领域学习评价的主要手段。同时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师一般授课班级较多,且班级学生人数多,要真正发挥评a02ebb6190a82d6dccf7a6345b3af1b9价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就要求在对这三个领域学习评价中,要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这其中教师评价主要应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以及质性评价语的运用,如有经验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用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个微笑,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行为表现、态度所表示出来的肯定与表扬、否定与制止等;质性评价语包括学习过程中表扬与批评语言的使用和单元或学期结束时对学生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在单元或学期结束时对学生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要能用合理的评价表述方式,多从正面鼓励,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这对水平四以下的学生尤为重要。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可以说是这三个领域学习时评价中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充分发挥这种评价方法。但由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中没有经历过,往往会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影响,出现诸如学生自我中心问题、类群效应问题、附和“权威”问题、以偏概全问题等等,因此,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就显得尤其重要,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要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对同学认识不清的要加以指导,在评价中要抛开个人感情因素,同学之间的评价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于和同学评价差距大的要说出理由,不能不负责的对别人作出评价,以避免学生的类群效应。
在学生自评和互评时,要强调对不足一定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语言委婉、中肯。培养民主气氛,体现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对不同的见解要充分的理解和鼓励,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让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在教师的带领下飞翔,让掌声、笑声、真情充满课堂,喜悦和自信写在脸上。
参考文献:
1.高胜光.体育新课程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课时目标细化的思考[J].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