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再认识
2007-12-29邵伟德黄海滨
体育教学 2007年3期
编者按: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教学理念变化的同时教学评价的内容、方法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体育教学评价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不足。本期焦点问题老师们围绕着教学评价,尤其在操作层面一直缺乏成功借鉴经验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评价进行了探讨。
一、研究现状与评述
体育新课标的目标围绕着“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来展开,其评价的标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省市、各地区根据课程评价的标准设计了一些方案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有不少的实践经验,但就目前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可推广性的评价内容与方法还没能达成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来看,1994—2006年涉及到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内容的主要文章如表1所述。
以上这些指标虽然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具体阐解,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以上文章中所涉及的指标与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指标错落较大,主要表现在把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水平目标和应具体达到的目标相混淆起来,或者拿出其中几个,或者交叉来使用等,造成了比较混乱的状况;2)评价的指标比较含糊不清,且操作性不强,如责任感、进取心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文中没有具体说明;3)评价的内容与方法随意性较大,有的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有的越来越复杂,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很大;4)虽然提出了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定的多种形式,但评价方法还是缺乏实践操作性,缺少具体的评价方案。
二、今后改革的思路
1.评价的指标需与课程的目标相对应并进一步简化
目标是制定评价的依据,评价的标准也只有与目标统一起来才能使目标更有指向性、科学性、有效性。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只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并没有具体说明评价的指标,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在选用指标方面造成了比较混乱的状况。评价标准虽应与课程相统一,但毕竟不是同一回事,评价的标准应在课程标准目标的基础上更为具体、更简便、更具操作性,但在实践中并非如此,从部分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是原有课程目标的翻版,有的只是课程标准的部分内容,有的另行一套,指标很多也很复杂等,表2中说明了研究文献的指标与课程标准的目标的对比情况。
课程标准目标与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是研制学生学习评价指标的理论依据,如在课程标准中有关心理健康所涉及的指标有三个层面: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是认识层面、调控情绪层面、培养意志品质层面,这三个层面是一个人参与活动的完整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情绪与意志)中的几个部分,因此能否根据简单性原则用一个或几个适当的词汇来表述与评价同一过程的三个层面内容呢?有些作者做过这样的尝试,如运用“开朗的性格”来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很简便,但“性格”一词属于人的心理活动的人性特征内容,并不是心理过程,其次性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特征,其变化的幅度比较少,难以在体育阶段性教学后观测与评价它,因此笔者认为并不合适。再如运用“求知欲、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进取心”评价心理健康,但笔者认为这些指标非但没有简便,有些内容甚至超越了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学内容,如“责任感”涉及到社会学范畴,反而更为复杂。因此评价指标的确定既要与课程标准的内容相一致,又不能翻版造就;既要完整,又具科学;既能简便,又好操作,看来尚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索与统一。
2.完整性、科学性、简易性、可操作性是中学生学习评价指标研制的方向
为了使评价能够体现全面性,有的研究中评价体系与方法越搞越复杂、评价指标越来越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发展了,但又产生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法操作,特别是在人数较多的教学班级中学生在思想表现上、情感意志上、心理发展指标上难以观测,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也造成了一些理论研究的浪费。因此在确定评价指标的同时,更应考虑到评价方法,考虑到它的简易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才能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教学实验研究结果才更具推广性。
3.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指标是否需要定量化、如何定量将成为讨论的焦点
从学科理论角度而言,把模糊的事物精确化、清晰化是科学追求的目标, 但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定量化,人的心理问题就是如此。目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难以把心理健康定量化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指标虽能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但是这些细化的指标的操作性还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如“自信心强”、“人际关系好”等词汇的操作性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 应把自信心、人际关系的概念界定清楚, 随后要了解自信心、人际关系从强到弱的几个分值等; 其二, 在班级授课制度下, 人数很多, 体育教师如何来观察与测量每个学生在运动实践中表现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难点;其三,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测评应是每节课一次,还是一周一次、一月一次、一个单元一次、一个学期一次、一年一次,它们的实施情况与体育教师存在的工作量都是不一样的,体育教师很可能由于需要增加工作量而流于形式。
4.深挖体育教材内容的性质,根据不同内容单元教学情况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比例
由于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运动项目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如个人项目比较注重的是发展学生个人竞争的能力、自信心、勇敢顽强精神等,而集体性运动项目则比较重视学生的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团队意识等;耐力性运动项目则注重学生坚持性、忍耐性等品质的发展,因此应根据单元教材的性质来侧重不同的评价指标及其不同比例,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发展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对应关系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尚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5.体育教师的即时评价也成为教学过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时时刻刻都处于不断的交流之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即时真实展现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又一个特征。因此在考虑对学生实施定量评价的基础上,一个重要的评价方式决不能忽略,它就是体育教师的即时评价。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指导、学生的即时反馈、再次指导本身就是一个学习与评价的过程,一次次鼓励性的、激发性的、良性的评价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是贯彻于实际教学过程之中的,它可能是不经意的、没有功利性的、不能定量化的、没有一定范式的,但是它却是最真实、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式。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321004)
(浙江金华一中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