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新思考
2007-12-29顾渊彦于晓东
体育教学 2007年5期
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01年7月又颁布了7-12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原来的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贯彻落实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关于“学校教育应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对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在我国毕竟是新生事物,不管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名称的理解上,还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均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审思。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含义
从语法上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的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狭义的、独立的正规健康课程)的合并。这种课程目前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市场,如新西兰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日本的“保健体育课程”,这种含义的课程可以说代表了体育课程、健康课程的一种国际发展趋势。我国目前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属于此种含义的课程。
从目标与手段的关系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体育”是手段,而“健康”是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指的是“体育为健康的课程”,我国目前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属于此种含义的课程。
无论是上述理解的哪一种,我们都可以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为“以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一来可避免忽视体质的做法,二来可以表达体育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然而这样理解也还不充分,因为对于不同形态的体育课程来说,其目标是不尽相同的,就活动类体育课程而言,其主要目标在于学生的身体锻炼、心理体验、人际交往等,与健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就学科类体育课程而言,除了实现健康目标外,还应当关注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已经表达的观点。
二、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结合方式
作为广义的健康课程,不仅包括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而且包括渗透在其它学科(如体育课、科学课、生物课、生活课、综合课等)中的健康教育内容,不仅如此,健康教育课程还应该包括生活、学习中的非正规课程。此处所讲的健康课程是指独立的正规健康课程,是狭义的健康课程。

根据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结合范围,可将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结合方式划分为三种——广域模式、关联模式及融合模式。
1.广域模式
即把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综合起来,使两门课程完全地合并,形成一门“体育与健康课程”。这种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1)相对独立于健康课程的体育课程内容;2)相对独立于体育课程的健康课程内容;3)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融合的内容(见图1)。
广域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了体育课程及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完整意义上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如此,这种模式的课程由于是二门课程综合后的一门课程,从课程的总门数来看,减少了一门,这是减少课程门类,实现课程整合的一种发展趋势。
2.关联模式
即把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看成是二门相关联的课程,并且使其中一方的整体与另一方的部分进行合并,形成二种性质不同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见图2)。

关联模式(A)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相对独立于健康课程的体育课程内容;2)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融合的内容。这种模式的课程包含了体育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其中所关联的健康教育内容只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这种模式的课程立足点仍然是体育课程内容,它是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课程。
关联模式(B)同样也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与体育课程不相关联的健康课程内容;2)健康课程与体育课程融合的内容。但是,这种模式的课程内容的重心变了,它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全部与健康教育有关,而其中所关联的体育教育内容只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因此,这种模式的课程与其称之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还不如叫“健康与体育”课程;甚至就直接称为“健康课程”,这不是我国课程改革所选定的方案。
3.融合模式
即把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关联的内容融合起来,形成一门“体育与健康课程”(见图3)。这种模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只包含了体育课程、健康课程的部分内容,既不是完整的体育课程,也不是完整的健康课程,其外延远远小于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之和,从某种意义上讲,倘若采用这种方式的改革,不仅改掉了体育课程,而且也改掉了健康课程,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这种课程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根据以上分析,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有三种模式四个方案,理想的方案是广域模式,日本的“保健体育课程”及新西兰的“健康与体育课程”均采用的是此种方案,我国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可以说是采用的此种模式,尽管其中健康教育系列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时数不够充足。
我国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由于是“体育为健康的课程”,因此其课程教学内容类似于“关联模式A”。
三、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引发的问题
1.健康课程哪里去了
我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际上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的综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有专列的、相对独立的健康教育内容。2003年修订的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规定总学分为11分,其中体育课程为10学分,健康课程为1学分(每周1课时,开设一学期为学分),因此高中阶段的健康课程是有着落的,其健康教育总的课程体系是相对完善的。
然而初中的情况就不同了,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育为健康的课程”,是针对于目标而言的,其课程只是包括与体育有关的健康内容,没有全面涉及到作为正规健康课程应有的内容,因此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无法替代独立的正规健康课程。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却没有出现独立的正规健康课程,并且也没有明确把健康课程以任何形式列入其它任何课程中(如生活课、科学课、生物课、综合课等)。
1998年教育部体卫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0.5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 然而现实中初中的0.5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却不翼而飞了,这不合法,也不合理。
2.健康教师谁来担当
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合并了(高中阶段),于是有人认为健康课程理应由体育教师来教授,也有人认为由校医任教较为合适。就当下的现实来讲,这两种观点均有一定的道理,也不失为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办法,但从健康课程教学效果来看,这两种方法均不是上乘之举。健康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化要求,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担当的。
尽管体育教师、校医的专业与健康密切关联,但让其教授健康课程有一定的困难。目前的校医多为医生、护士出身,尽管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但这仅仅是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个部分,不是全部,而且这些人员中鲜有教师资格,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不熟悉教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虽然是教师,但大多数人员只是熟练于健康锻炼的手段而已,不熟悉系统的健康理论体系,即便是毕业于高等体育院校“运动医学(保健学)”、“康复保健”等专业的体育教师也不能完全胜任,因为这些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均是以运动疾病的临床医疗和运动训练的康复为重点的。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配有体育教师、校医,但没有健康教师,这是一个缺陷,对于健康教育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为什么不配备健康教师呢?因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所高等学校设置这样的专业。在日本,健康教师被称为“养护教师”,医学类、体育类高等院校设有这样的专业。
3.运动技能是否重要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理念的,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一股轻视运动技能的倾向,最初表现为“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后来甚至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术,树立健康第一”,把淡化竞技运动与运动技术看成是贯彻“健康第一”的前提条件,割裂了二者间的密切联系,到头来只会使健康目标的达成失去根基,使“健康第一”的理念无法实现。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而言,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就必须重视体育运动与身体练习(从本质上讲,人体任何形式的体育运动与练习都可以看成是一种技能,而且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技术),因为它们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发展的重要载体,这也是在所有学科中体育课程所独有的,离开了体育运动与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就会失去其固有的特征,就失去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健康促进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就学校体育运动而言,不管是运动项目还是运动性质,均与竞技运动有密切的联系。首先,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高年级的运动项目,大多是竞技运动项目,有的是直接移植过来的,学生很喜欢,运动锻炼效果也很好;有的只是作了一些适合于不同学制阶段运动对象的教材化改造,然而不管怎样改造,仍然还是竞技运动项目。其次,“竞技”是学校体育中喜闻乐见的运动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程与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然是“技之竞”,不管是“大技”还是“小技”均可以“竞”,因此竞技体育中的正规竞技运动项目可以“竞”,学校体育中的半正规竞技运动项目及非正规竞技运动项目(如一般水平的游戏)也可以“竞”。通过“竞技”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身心潜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能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大凡运动,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不管是成人的,还是孩子的;不管是高级的,还是初级的,都含有技术,因此任何形式的健康锻炼含有技术。此外,就运动技术与运动目的的关系而言,为了某种目的的运动就必须要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否则就无法实现其目标。拿冠军自然要达到冠军的运动技术水平,同样为了健康的运动锻炼也应达到相应的技术底线,否则就不利于健康的增进,因此健康锻炼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某种意义上运动技术对于年轻人的心理体验与社会交往能起到某些奇妙的作用。多少年轻人羡慕运动技艺非凡的人,多少年轻人也希望自己能有一身好功夫与“绝招”,这些本领在别人或自我欣赏时能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同时也为交往架起桥梁。
4.身心发展孰轻孰重
1979年扬州会议以后,“学校体育以增强体质为主”成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此时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为辅”的,受到的关注自然不足。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推进的,增进学生的健康是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本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往往对学生心理需求与发展谈多了,学生的身体发展却被相对地忽视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尽管学生体质下降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原因,然而学校体育及其课程无疑是较直接的影响因素。看来,如何使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能在遏制学生体质下降方面发挥作用,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课程关注健康没有疑义,但应该更加关注的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者的和谐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它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能较为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然而就功能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质,而且增强体质也是体育课程所特有的功能,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却不是体育学科的特有功能。就价值取向而言,身体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的价值取向。由此看来,就身心健康目标而言,身体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对重要的目标。
四、结论与建议
1)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其二是“体育为健康的课程”。
2)体育课程与健康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有三种模式四个方案,理想的方案是广域模式。
3)初中的课程改革改掉了独立的正规健康教育课程,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应恢复健康教育课,或者像高中那样,将其并入体育课程。
4)就当下的现实来讲,高中健康教育课程由体育教师、校医担任,不失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但不是上乘之举,也不是长久之计。应在体育院校或医学院校中设置健康教育专业与方向,为健康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5)运动技能是实现健康目标的载体,离开了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健康目标的实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