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合作 分享与共承
2007-12-29李长志
体育教学 2007年5期
一、指导思想
本课遵循“课堂应适合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以《体育课程标准》学习领域水平发展目标为依据,围绕“奔向2008”这个主题,采用启导、辅导、评导等教学手段,通过“展、练、赛、创”等竞争合作创新性学习方式,展开对《叠罗汉》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的过程中分享同伴的成功,共承集团的落后,使学生舒畅地玩,起劲地练,自然地笑,有趣地创,真正体验《叠罗汉》这一民间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幸福感,努力实现“竞争与合作、分享与共承”的教育境界。
二、目标设置
依据《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二学习领域水平发展目标的要求,设置了本课的主目标为社会适应。本课重点:能与同伴做出2~3个叠罗汉动作,保持优美的身姿;本课难点:与同伴共承失败,能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具体的领域目标为:
a、乐于参与叠罗汉活动,具有与同伴一起学习叠罗汉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在同伴面前展示所创的动作。
b、能熟练运用指示图提高叠罗汉的技能及利用预设的场地创编相关的造型。
c、对能善于利用已有的力量、柔韧等素质,完成好叠罗汉动作感到欣慰,从中充分享受叠罗汉体育活动的快乐,也能合理调控失败时的心理感受,增强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d、在活动中能感受到在集体性体育活动中与他人协作的愉悦,表现出与他人良好合作的行为。
三、教材分析
叠罗汉是一项健美性、趣味性、集体性较强的民间体育活动,其动作很多,造型非常丰富。可以按性别、人数、形式和图形等方面进行分类,大多是对称的,通过立、撑、卧、劈、桥以及臂和腿的基本动作变化,创编成各种有力、悦目、美观动人的造型,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乐趣。
初学叠罗汉技术动作虽然简单,难度较小,但深受小学生喜爱,也便于通过自我展示、合作探究、共同创造等方式,让学生懂得欣赏别人的“作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学情分析(略)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采用《快快集合》的办法进行分组、推荐出小组长,明确小组讨论时的要求,让学生熟悉活动场地,同时进行常规教育。
[设计意图:由于初次与学生见面,通过与学生沟通情感,融洽师生关系。考虑到体育学科教学组织形式的特殊性,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弄清设计的意图,为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主题导入、产生需要——观察团队、感受力量
第一站:2008,我是东道主。通过“说一说、读一读”的师生间对话,明确学习主题,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在组长的的带领下进行《快乐找家》游戏活动,随后模仿用脚尖、跟、内侧、外侧围绕自己的“家”行走,再用弓箭步走等拓展性练习(强调手臂动作)。在行进的过程中让提示学生,当对面相遇时怎样让?(交通规则教育)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思维的诱导性主题,把学生带入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乐学的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引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关注,产生需要,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中。]
2.个体展示、感知动作——主动参与、展现个性
第二站:2008,我想参与。通过一组“平衡”游戏,如:a、不倒翁→斗公鸡(手推);b、燕式平衡→燕子飞(移动);c、旋转陀螺和拓展性练习:石头、剪子、布(用脚)。在老师示范提示、巡回指导、及时评价下,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模仿尝试练习,通过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以及交流尝试,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活动的乐趣,敢于展示自己所了解到的民间体育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主动观察模仿同伴或老师的动作技能,创造合理安全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尽快消除紧张情绪,敢于展示自己最喜欢最熟练的活动项目,帮助学生感知叠罗汉的基本动作,初步建立动作表象。]
3.组内讨论、体验要领——尊重同伴、协同作战
第三站:2008,我在努力。先让学生观察《叠罗汉》的造型图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造型的要点有什么不同?能从图片中发现动作组合方法。再由学生尝试完成简单的对称(平面)叠罗汉动作练习后,请同学配合示范重叠罗汉。通过分组学练组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学生汇报表演,自评或互评等途径,让学生体验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采用讲解与示范、个体与集体、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在学习简单的对称(平面)叠罗汉时,打破了传统教师先讲解示范和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而是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当学生对叠罗汉动作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时,再通过拓展性练习来强化训练叠罗汉动作要求,体验叠罗汉的规范动作。]
4.组际竞赛、巩固技能——分享成功、共承落后
第四站:2008,我能参赛。尝试各种创意游戏:a、2-3人摆数字、英文字母。如:2、3、4、6、7和A、H、K、W、M等(由各小组讨论确定创编方案),适时推出最佳造型,集体模仿其动作。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b、拓展性集体造型: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采用“快速找学号”的游戏,集体创作“2008、OK”造型,适时进行“蹲跳”素质练习 。
[设计意图: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或创编活动,提供了各组际交流的舞台,鼓励学生以共同的智慧创编小组合动作,使学生相互欣赏,相互学习,让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创,创中悟,有针对性的指导及学生的反复实践练习,在师生评价、交流创新方法中,进一步巩固叠罗汉的动作技能。]
5.合作交流、愉悦身心——友好交往、体验快乐
第五站:2008,我真骄傲。在钢琴曲的伴奏下,坐在垫上做《你拍一,我拍一》游戏来完成交流与放松肌肉的目的。随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评,布置课外作业——能与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同伴创编叠罗汉动作并练习,整理器材——器材叠加等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间的诱导,充分发挥集体性(同伴、小组)评价的作用,有序地展示学生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和创新方法的成果,检查学生合作水平。促进同学们互助互爱,增进友谊,从而使学生由高度兴奋状态过渡到相对稳定的状态,让身心都得到放松、愉悦。]
六、教学反思
1.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以领域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本课围绕“社会适应”这一主目标,选择了集体性比较强的民间体育活动——叠罗汉作为教学内容。从课的开始营造“家”的环境、关注小组群体成员到个体展示、组内讨论、组际竞赛以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都设法让学生视同伴为兄弟姐妹,不单为自己的进步与取胜而兴高采烈,同时还能真心实意地为同伴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分享同伴的快乐。
2.探索模块课时设计,强调以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内容。本课始终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了与主教材相关的练习内容。如:用手臂配合脚尖、跟、内外侧走,不倒翁、斗公鸡(手推),燕式平衡、燕子飞(移动),陀螺,石头、剪子、布(用脚)以及创意游戏(摆数字、英文字母),儿歌:《你拍一、我拍一》,课外作业,整理器材等都与叠罗汉动作要领有关。这样有利于集中时间,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叠罗汉活动技能,学会相应的锻炼身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