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真正成为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人
2007-12-29茹秀英
体育教学 2007年5期
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伟大创造者,奥林匹克运动又创造了全新意义上的人;人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伟大创造者,奥林匹克教育又增添了人的智慧,塑造了人的心灵。奥林匹克教育的对象是人,尤其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更加特别的意义。奥林匹克教育不是形式教育,不是课本教育,不是宣讲教育,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其核心目标就是通过让孩子参与体育、文娱、社会等各种活动,培养能力,拓展视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学生应该是真正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活动者,而教师则应该是建议者、调解者和帮助者。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之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奥林匹克教育的热潮,尤其是随着2008年的临近,这个热潮此起彼伏,越来越热。笔者曾有幸到过北京一些奥林匹克教育开展得不错的学校,发现这些学校在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形式和内容上可谓各具特色,深受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把孩子真正当成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体,无论是在活动形式还是在内容设计上都遵循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身心特点,突出青少年特色。下文仅举两例,供大家分享。
2007年3月28日,笔者作为翻译陪同国际奥委会顾拜旦专门委员会主任米勒教授来到羊坊店中心小学,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学生成为了真正的接待者、讲解者、活动者。从步入奥运长廊开始,就连我这个翻译也“退居二线”了,每隔几米就有一位同学用流利的英语向客人讲解奥运知识,听得外国专家连连点头,赞叹不已,“我们真没有想到中国孩子的英语说得这么好,更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丰富的奥运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环保纸球”开展活动,在美术课上,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描述自己对奥运的畅想,并把他们自己的作品送给外国客人,在“奥运天使”合唱团表演时,孩子们优美的歌声,再一次深深打动感染了客人,孩子们没有丝毫的拘束,并友好地邀请客人和他们一起唱《欢乐颂》。最令人吃惊和感动的是: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摄影、现场采访都由学生记者单独完成,而且他们都能用流利的英文对客人进行采访。参观结束后,米勒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教育,我一定会把这些经验带回德国,你们做得比我们好多了。”
2007年5月25日,笔者参加了花家地实验小学在河北兴隆县雾灵山脚下的北水泉乡逸夫实验小学联合举办的“站在小山村,同心盼奥运”为主题的“小小奥组委”奥运教育启动仪式。这是花家地实验小学为充分发挥学校首批奥运教育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继“一班一国”奥运教育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之后,推出的又一项极具教育意义的活动。此次活动让笔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奥林匹克教育的真谛,感受到了奥林匹克教育的主人——“学生”的魅力。
在整个启动仪式的过程中,笔者几乎没有看到教师的身影,两校由学生组成的“小小奥组委”发挥了关键组织的协调作用,活动由学生主持;奥运知识有奖问答由学生提问,学生抢答,学生颁奖;奥运趣闻体育竞赛由学生裁判,学生参赛,老师成为了观众,成为了啦啦队;“一班一国”巡讲团进班级,花家地小学的学生向山区孩子讲起了奥运,讲起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解打开了山区孩子了解世界,了解奥运的大门,教师则成为了“学生”,成为了听众,而且也要像学生一样,回答宣讲团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结束后,笔者在和逸夫实验小学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非常感谢花家地小学给予他们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并深有感触地说:“举办这种活动开阔了我们山区孩子的视野,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我们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机会,我们不但了解到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信息,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身上巨大的潜力,增强了我们把他们培养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同时笔者在和花家地实验小学的校长和书记的交流中了解到:北水泉乡逸夫实验小学是他们多年的助学学校,每年“六一”,他们都要给逸夫实验小学赠送一定的物品,今天,他们原想给送来两万元钱,但经过几次讨论,大家还是觉得开展一次奥运教育活动更有意义,这不但节省资金,更为重要的是能加强两校师生的了解,在活动中收获感悟、收获快乐。
笔者行此文,并不是要给这两所学校唱颂歌,而是要给那些还没有真正领会奥林匹克教育的学校提个醒:奥林匹克教育无需投入多大的资金,只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对孩子负责任的心,对他人尊重的心,关爱的心,每个学校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真正践行奥林匹克教育,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