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让学习成为习惯
2007-12-29王永芳叶海心
体育教学 2007年5期
教师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不但要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而且要读教育类、文化类的书,更要读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有关的新书。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实践,才有可能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品位、有激情的教育工作者。
一、问题提出
我们身边很多一线的体育教师都沉浸于繁杂琐碎之中,学校的科研活动几乎处于“走过场”的状况,甘愿做沉默的教书匠也是大气候。“学习、读书是给教师最大的福利”。阅读是保持教师生命不被光阴锈蚀的清新剂,“只有增厚今天的积累,才能更好地迎接明天的挑战。”
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使自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新的趋势和新的课程要求,作为教学实践者的体育教师,应怎样阅读学习,怎样应对时代的挑战?为此,我们进行这次调查研究,以期待找到一些依据,并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对象:面向浙江省某市100名中小学专职体育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我们随机在乡镇中小学抽取40人,城区中小学抽取60人,于2006年9月初,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达100%。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以客观问题为主要形式的问卷。问卷涉及体育教师的学历、阅读时间、阅读方式、阅读范围、阅读支出、教师上网、教师对阅读的看法、面对课改、文章发表或获奖等多个方面。
三、体育教师阅读状况统计及分析
统计反映了目前体育教师阅读现状以及对阅读的基本认识和态度等(见表1)。

1)学习状况:从调查情况来看,体育教师是一个比较不喜欢阅读的群体。只有9%的教师能经常看书,在业余时间里,主要从事的活动依次是看电视或娱乐53%、料理家务31%,做与职业相关的事是极少数,只有9%;阅读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的只占11%,而忙于其它事件认为没有时间或兴趣看书的教师占25%。城区和乡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阅读时间、阅读支出、阅读认识、个人购书以及阅读方式、效果等方面,城区教师强于乡镇教师,小学教师强于中学教师。
2)学习范围:对于阅读范围,有65%的教师习惯阅读生活消遣类的,有16%的教师能经常突破自己所教的学科,有22%的教师主要阅读学科类的,而阅读文学及中外名著以及提升自己修养类的只占3%。可见,体育教师的阅读理念急需改进,阅读面也需要拓宽。
3)学习方式:在阅读方式上,没有教师不会上网,但教师上网看新闻、电影或聊天、玩游戏等的教师竟然占30%、35%、22%之高。
4)学习对象:教师外出听名师现场授课或观看名师课堂录像,四次以上的几乎没有,一次也没有的竟占58%;向身边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听课以及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交流、评价的状况相对较为乐观。
5)学习态度:在阅读的看法上,觉得对自己帮助不大,没有必要的没有;觉得对自己有帮助,也有必要的占15%;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很有必要有67%;倡导参与学习,但不能身心投入也有1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缺乏实践。
6)面对课改:只有23%的教师认真地看过一些课改书籍,而55%的教师零星不系统地看过,22%的教师竟然还没有看过。虽然有些教师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也兴致勃勃地走上研究者的行列,但在没有集体氛围的前提下,往往是力不从心,一路走得也不是轻松愉快。
7)科研成果:在对教研组阅读氛围调查中,只有28%、13%的教师认为所在教研组教研氛围较好、很好。而一年内发表文章或论文获奖所取得的教研成果超过3篇的教师只有14%,而有17%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表现。另外,中学教师也明显弱于小学教师。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与建议
1.重新认识教师学习的意义
对教师个人的意义。对教师而言,学习是生存的需要,学习不仅仅是对外在变化的一种适应,更是内在生命的一种自觉,是来自教师内心深处的个人所需。这种学习虽不直接指向教学工作,却有助于塑造教师新形象,有助于教师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和实践新课程,有助于以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去支撑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要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生机勃勃、充满个性和人文之美的劳动,首先是教师要有人文精神。同样,教师要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灵魂必须站在高处,所谓山高人为峰,魂在人才在。
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专业人士,要是教师自己不学习,这种“引导”和“帮助”就会变成为一种说教和强制,其效果可想而知,而读书是教师学习的最基本途径。教师教好书的根本支撑是自己要成为一本书,没有持续的学习,广泛的阅读,教师就不可能具有深厚的学识和素养。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
对教育教学的意义。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以及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的教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
2.树立科研促成长的学习理念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无论是“不足”抑或是“困惑”,其实多少与一些教师平日忽视学习有关。一些教师之所以忽视读书,大多出于不屑读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有高学历,已经读了那么多的书,自己掌握的知识也足够教学生了,又何必再去读书。殊不知,而今知识更新速度惊人的年代,教师若不读书就意味着要落伍,就意味着要被淘汰。况且,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长流水”,“长流水”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常读书。读书虽不能代替教书,但教书自须读书,读书之于教师成长的意义,其实毋庸赘言。
透过一些教师“不屑读”的表面,其背后作祟的该是浮躁之心,或许有的教师会说忙,无暇读书。是的,但忙也并非一点闲暇时间都没有了,否则,又何以理解有的教师平日里还有时间打扑克、上网游戏、聊天、喝茶、上饭馆呢?适当的放松、调节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只是希望教师们能够腾出一点时间让位给读书。或许,读书很枯燥、很单调、很寂寞,远比不上游戏、麻将、电视来得潇洒、轻松。其实,玩游戏,还是打麻将,或者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教师们自己的选择。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大脑的思考。同样,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而这一切多多少少可以和教师的读书连在一起,因为那里面是教师知识和精神的源头。
真正的学习是必须要付出艰苦的心智,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克服功利倾向,能把学习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阅读有目的,有效果。调查表明,学习状况与教师个人成长关系密切: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科研成果较多的教师的学习时间、学习支出等都明显高于其他教师。
3.学会遴选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调查表明,大多数教师阅读少有人文知识,这极大地限制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造力的发挥。何况,教育是一个宽泛的文化领域,各门类的知识无不蕴含着教育智慧的宝藏,真正的教育必须以文化为根基。教师要广泛地阅读,汲取人类的文明,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所以教师要博览群书。
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要加以辨别,否则,“不加辨别地读书,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读得越多,越是一片狼藉”。读书学习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教不读则流于浅薄,只读不教则为纸上谈兵。现在的时代,书多、报刊多,根本不是什么“开卷有益”的时代。读什么书,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着眼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而加以选择。作为教师,需要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书,多读一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书,多读一些反映时代变化的书。
同样,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听专家讲座和报告也成为教师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听名师现场授课或观看名师课堂录像更是受教师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向身边的优秀、骨干教师学习,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或通过同事间相互观摩、交流、讨论,实现彼此互动和共同成长,这也是教师最经常、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师必须认真系统地阅读新课程书籍和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章以及教育经典名著,清楚、深入地把握教育教学文本中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及其理论要旨,体会教育教学理论的精髓,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同时,只有拥有深刻和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才能从容地应对新课程的挑战。因此,教师要进入更广阔的专业书籍空间去阅读,并且要读得深、读得透。
如果你想成为体育教育的行家里手,那就静下心来让学习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