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某些矛盾的思考

2007-12-29

体育教学 2007年5期

  一、合作交流时间与课堂有限时间的矛盾
  
  合作学习交流前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合理安排好合作交流所需时间与课堂有限时间,这样的合作才有效。如在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时,我出示如下合作提纲:请四人小组合作,各组可通过垫固定球或一抛一垫或两人对垫或自抛自垫等方法进行自我体验击球动作要领的领悟练习,你们会发现击球动作有哪些技术要点呢?接着并提出要求:请大家先在独立思考练习模仿其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自己觉得对这一问题有想法后再在组内进行交流。课上我观察到大多数学生独立思考练习模仿技术动作大约用了5分钟,然后开始组内交流,不知不觉10分钟过去了,近一半小组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而现在时间已超过我预设的8分钟左右的合作时间。此时我如果强行停止合作进入全班交流环节,则有可能因为部分小组没形成共同意见而影响全班交流效果;而如果让小组继续交流下去,则课堂上45分钟肯定不够用,从而完不成教学任务。这一现象引起我的思考,当先独立思考、练习后再合作交流所需时间与课堂有限时间之间出现矛盾时,该如何解决呢?
  1.实现“先独立思考、练习后再合作交流”的方式可灵活选用
  合作交流前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练习在前,是一种学习要求,实现这个要求的方式可以灵活选用。可个人学习在先,合作学习在后;也可以几人同时步入学习,在合作中兼容个人的独立思考、练习。如在前滚翻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方块和皮球做滚动的小实验,边实验、边想、边议,然后再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滚翻的要诀是团身要紧。
  2.合作时间与合作对象可自由确定
  合作学习前教师一般都对合作时间有预留,也固定了合作对象(即分好小组),而这里说的“可自由确定”是指各合作小组内的组员独立思考、练习模仿技术动作所需时间和与他人合作所需时间可自己把握,教师不作统一要求,这样各组内组员的独立思考、练习模仿技术动作时间就有长有短,组内的交流是从部分组员的交流过渡到全组内的交流,兼顾了组内个体的差异性。如在技巧头手倒立教学时,要求学生先观察示范动作,想一想,猜一猜“头与两手的支撑点是成等腰三角形还是成等边三角形?”然后再进行练习验证。每个小组都备有三根木棍,学生有了猜想后,再做三根木棍支撑点的实验比较,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时只见各组学生先猜的先验证,后猜的后验证,先验证的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后验证的学生随后加入交流,组内交流的时间、对象教师都不做统一要求,这样的自由安排显然比教师的统一安排更便于学生进行探究。
  
  二、对个别组指导与面向全体指导的矛盾
  
  合作学习进行时,教师一般都会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以适时对合作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可是,此时教师应指导什么样的问题?教师的指导是否适时高效?这些很值得研究和探讨。如在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时,各合作小组开始自行学练,探究击球动作的技术要点,我就在各组间巡回准备指导,这时我发现其中一组垫球时“手臂动作和下肢动作不连贯,全身用力不协调”的问题,就指导他们多练习对墙自垫(距墙4~5米处)和垫抛球(不同弧线来球),击球点为固定目标。可是接下来这样的问题也在其他组出现,我只能逐一指导。此时虽然指导时间已长达10分钟,但指导的问题却大多停留在“手臂动作和下肢动作不连贯,全身用力不协调”上,从而不能实现教师指导的高效性。这一现象令我尴尬,更令我深思,教师面对各合作小组需要指导的雷同问题时该怎么办?
  1.教师需要加强合作前的全体预见性指导
  合作前教师要对合作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一个预见,加强对全体学生进行预见性指导。如上例,如果合作前我就预见到学生垫球时出现“手臂动作和下肢动作不连贯,全身用力不协调” 的问题,并在合作前就在全班对其进行指导,则不会有那么多组出现这一同样的问题。教师的预见性指导可为后面各小组的有序合作提供了保障,明显提高学习实效性。
  2.合作学习中可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
  当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发现未被指导组与已被指导组需指导的问题一样时,可让未被指导组派一名组员去请教已被指导组。如前例中如果发现学生总是垫球时手臂动作和下肢动作不连贯,全身用力不协调时,不是逐一指导,而是安排未被指导组内一名学生到已被指导组内去取经,就可顺利解决此问题,也能实现教师指导的高效率。总之教师要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及时发现一些善于合作的小组,让那些不善于合作的小组有可交流的对象,来弥补教师指导的不足。
  
  三、要求一致性与学生思维独创性的矛盾
  
  教师给出合作学习提纲,有利于各小组有层次的思考问题,也有利于合作结束时全班的交流,但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练习,善于用新颖或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合作提纲有时会使得课堂上异样的声音绝迹,易出现各组几乎都是从一个角度想问题,致使学生的思维丧失独创性。如短跑教学中,在探究如何才能跑得快这一课题时,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提纲如下:⑴决定跑速的因素是什么?⑵步频和步幅是怎样的?它们有什么问题吗?⑶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自己主要的问题是步频还是步幅?⑷发展步频应该用什么方法?发展步幅应该用什么方法?⑸在今后的学习中如何合理地进行练习?应该说这个提纲设计得有序而具体,便于小组进行合作。但是通过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能直接悟到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而并不需要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想;有的学生对如何才能跑得更快取得更好的短跑成绩有独特见解,也不需要按提纲顺序思考问题,但教师如果要求他们按顺序回答就会显得别扭、勉强。我们发现,合作提纲有帮助学生有序思考和提问的功能,但它的指向要求,在某种情况下也容易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见。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
  1.设计的提纲应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研究学生心理,多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对自己的学生大致会怎样思考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设计合作提纲时考虑到这些特点。一般来说新颖、独特甚至有创新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教师在设计提纲的后半段时要考虑到开拓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使学生学会灵活的、严密的思考问题,为课堂上顺利的进行合作打下基础。
  2.设计的提纲应避免太笼统或太细致
  设计的提纲如果大而笼统就会失去指导性,使得小组合作无从下手;如果过于细致就使得问题没有讨论价值,并限制学生的思维。应该说好的提纲设计一定要对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递进性都有所考虑。如在迎面接力跑传接棒教学中,根据学习中出现的情况,教师设计的合作提纲是:⑴传接棒时握棒的部位;⑵交接棒的时机;⑶交接棒后从哪侧跑过。在这个提纲引导下,学生操作时步骤明确,思路清晰,既节省了合作的时间,也提高了合作的效果。
  
  四、个体评价与合作小组整体评价的矛盾
  
  在合作学习中,我发现有如下现象:有的小组组员的个体好,但他所在的组不一定就能获得合作学习的成功;有的小组组员的个体并不出色,可他们所组成的小组却合作得卓有成效。教师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评价才能既兼顾小组全体又不失去学生个体呢?
  1.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活动,引导学生对组内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互相评价给出成绩,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表达是否简练,技术动作是否正确、规范等。实践证明,组内互评可以让组员充分展示各自不同的理由,可以为组员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存在,同时组内互评也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搭建了成功的平台,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发展,从而解决了合作学习中对个体的评价问题。
  2.把个人的竞争引向团队的竞争
  在组内互评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及时把个人的竞争引向团队的竞争,做到既评价个人,更评价整个小组。如评价各组合作过程,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要适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运用教学语言对组及组员进行综合评价,如“你赞成哪一组的观点?为什么?”“请你评一评他们的说法。”“看哪一组能比这一组说得更清楚?做的技术动作更正确、更规范?”等等,做到既有个体又不失去全体,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总之,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时,既要看到它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好处,也要了解到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矛盾,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来解决这些矛盾。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进步、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合作探究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6(7):30-31.
  2.毛振明.赖天德.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探究学习[J].中国学校体育,2006(8):24-27.
  3.黄小平.感悟·反思·展望—对体育新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审与思[J].体育教学,2006(6):11-12.
  4.马兰.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04(4):10.
  5.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与健康(初中一年级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73-74.
  6.杜军.体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十种类型[J].中国学校体育,200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