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与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有关
2007-12-29胡海迪
人力资源 2007年1期
几年前,我在一家企业上班,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周六、周日也不得休息,弄得疲惫不堪。一天,一个在外企工作的同学告诉我:他的法国同事又回国度假去了。他介绍说:法国人的节假日特别多,加上双休日,一年里可以有180多天不干活儿。听到这个事,我很是羡慕,可后来又不禁心生疑问:一年里一半时间在休息,他们的国家何以维持长久的繁荣?懒散的法国人民,干一天休一天,凭什么还能开小车、住别墅、听音乐会?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这样勤勤恳恳,赚的钱为什么只是人家的零头?
过了多时,一个搞技术的朋友,无意中谈起一件事,让我对上面的疑问有了一丝感悟。他们的工厂与法国人合作生产一种机器,其中一个关键的易损零件是对方的技术机密,中方无法生产,只能购买。这个小小的零件制造成本不过500美元左右,但其售价却高达25000美元。为了别人的一项专利技术,我们需要在每一个零件上多付24500美元,这就是专利的力量,知识的昂贵。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家可以悠哉游哉地度假而我们必须没日没夜地加班了——同样25000美元,法国人只须制造一个高科技含量的零件,而我们得生产7650双鞋子或100000双袜子。
在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共识的形成,原因也许很简单:每当拥有一个自主知识产权,每当产生一个知名品牌,每增加一分研发能力,企业就会免受他人一层“剥削”,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这真是一个不难懂的道理。然而,一份统计报告却让我们无法乐观:在被调查的22276家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仅占30%,建立技术开发机构的仅占25%。这些企业的R&D(研发)平均支出仅为销售额的0.75%,而在发达国家,这项支出一般在销售额的3%以上,全球500强企业则达到5%~10%。可见,共识还没有变成“共为”,拿出资金、腾出精力、开辟天地让知识型员工有所作为,远远没有挂在嘴边的漂亮话那么普及。
德鲁克说:“20世纪管理的最大成就是使体力工作的生产率提高了50倍,而21世纪管理的最大的挑战则是: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生产率。”作为从事HR工作的你,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协调上下关系以增强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视程度,了解、激励他们,把这些专业迥异、个性突出、特立独行的员工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组织成富有活力、善于创造的团队。从更高的意义上说,知识型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实现,不仅与企业逐利的目的有关,也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因为,中国人要从整体上摆脱工作累、赚的少的现状,绝不能靠简单劳动的重复叠加,不能靠传统意义上的手勤脚快,而要仰赖于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创新、智慧的闪耀,仰赖于知识阶层的真正崛起。
钱多,假长,活儿轻——这个美好的理想需要漫长的过程,但值得期待。在这个过程中,请记住,作为一个HR工作者,你让知识型员工感到的每一丝温暖,对他们付出的每一份用心,都与全社会的共同福祉密切相关。这,也正是HR工作的神圣意义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