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才市须监管
2007-12-29朱海滔
人力资源 2007年7期
随着互连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在人才交流中的应用,这几年,网络招聘呈几何级数增长,在网上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华英才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3%的求职者已把网络作为找工作的主渠道之一。
方便快捷倍受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人才中介机构共建立人才网站近1700个,仅去年就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近1800场,人才网站访问量达到30亿人次。与传统场地招聘相比,网上人才市场不必像有形的人才市场那样,供需双方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多项优点,不但省时省力,节省费用,而且信息量更大、选择面更广。据统计,去年,我国网聘市场经营额约17亿元人民币,网上招聘收入占整体招聘市场收入的33%。据市场预测,未来5年,中国网络招聘市场将继续保持40%的年增长率,有望在2010年达到46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各地人才市场在占领网络高地的同时,也别出心裁地推出了各项网上服务。比如:中国南方人才市场运用多媒体技术,让求职者的相貌、声音等信息在网上真实再现,增加了信息的可信度。中国上海人才市场推出了“单位招聘服务金卡”服务等。
“假冒伪劣”现象严重
网上求职、招聘,在体现特有优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由于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对那些未经审批的“黑中介”及其从事的非法招聘活动查处与打击不力,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设置种种网上招聘的陷阱,致使不少求职者遭受损失。
一是收取押金、培训费等骗取钱财。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小马在一家人才网站发布了个人求职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给几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一家在网上招聘的公司很快就给了答复,说他的条件很适合到该公司工作,但需要对他进行职业培训,要求他购买公司的培训教材。小马随即寄去300元,但随后这家公司就音讯全无了。
二是利用应聘者个人资料进行违法活动。一些骗子盯上了网上的求职信,他们通过招聘网站获取求职者的信息后,假冒学校老师或求职者的同学,打电话或到应聘者家中骗取钱物。还有的假冒网上求职者身份到银行申办信用卡,最后拿着信用卡进行疯狂透支消费,或者组织其它骗局。
三是提供过期虚假的职位信息。在一些网站张贴的招聘信息中,过期未更新的职位有很多。有一些招聘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或信息量,从其他网站上拷贝一些即将过期的信息,在自己的网站上延长发布时间。
四是以招聘为名骗取智力劳动成果。搞广告设计的小周在网上应聘某广告公司策划岗位,对方要小周完成几份广告创意,并表示如果设计令公司满意,即可录用。没料到,小周挖空心思完成广告策划并寄给该公司后,公司却以人已招满为由拒绝了小周。
亟待强化监管措施
从审批登记管理看,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等主管部门应当严格审查申请准入条件,对未取得服务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非法从事就业招聘等职业介绍活动的网站组织和个人,坚决予以查处取缔。
从信息发布管理看,经各级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后,方可到网络发布。对于在网上发布虚假违法招聘信息、向求职者违规收取费用、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的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组织,应当依法及时予以查处。
从从业人员素质上看,国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网上招聘从业资格准入和行业服务标准制度。研究制定具有较高约束力的网上人才市场服务行业标准,建立行业信用制度,建立岗前培训机制和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
各项职能的落实和各项执法的监管到位,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建立协调机制,人事、劳动保障、教育、工商、公安等部门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如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打击非法网上中介组织及违法犯罪行为,就一定能够净化网上求职招聘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人才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