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称评定中的“三公一竞”

2007-12-29

人力资源 2007年7期

   随着技术经济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而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员工的聘任上岗、薪酬收入又均与专业技术职务直接挂钩,所以,职称评审愈来愈成为企业和员工共同关注的焦点。
  辽阳石化公司是一家拥有员工2.3万余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就有4600多人,占了员工总数的20%。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加强评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通过评聘,既能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又能确保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质量,促进公司专业技术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摆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履行程序体现公开性
  
  多年来,辽阳石化公司职称评审一直实行逐级推荐申报的评审办法。然而,由于整个评审程序缺乏相应的民主监督,造成人为因素干扰较多,有些基层单位在推荐过程中违规操作,只讲亲疏好恶,不看技术人员工作实绩,在上报前不走群众路线,上报时又不经集体研究,个人说了算;有些申报对象还不择手段,弄虚作假,夸大业绩……致使一些推荐上来的预评对象名不副实,实际水平达不到技术要求。而未被推荐的人员则很不服气。这些都给评聘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当年,公司下属某单位有一名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很高,业务能力也很强,但几次报评都在基层推荐环节给“刷”下去了,一气之下拒绝参加评审,在职工中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痛下决心根治这一顽疾。自2000年开始,按照中石油总公司关于职称评聘工作的要求,结合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的实际,重新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
  这个办法从总体上体现了“双公开”原则:
  一是申报评审程序公开。申报评审的六个程序,即:个人申请、基层组织推荐、公司主管部门审核把关、专业评审组评审、评审委员会差额推荐、职称改革委员会审批。公司将之向全体员工传达,张榜公布,并承诺严格遵守。
  二是申报评审过程公开。由公司抽调基层单位和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参与评审工作,对评审的每个过程进行监督,包括采取抽样检查的办法,对各项量化分数进行核查。同时,在评审过程中,将评委的打分用投影播放公示,这样就消除了基层员工的疑虑,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赞许。
  
  量化评审体现公正性
  
  职称评审作为一种人才评价手段,有了量的追求,才有质的保证,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如何确保人才评价量化的客观公正性。
  首先,公司建立了一套评审条件的量化制度,在实现公正性上迈出了第一步。也就是将参评人员的学历、技术论文、获奖成果、学习培训、工作业绩、评审答辩成绩等作为量化指标,全部纳入评审的衡量比较内容,并将各项量化指标赋予明确的权重。其中学历占15%,资历占10%,获奖成果占12%,技术论文占5%,工作业绩占22%,外语和计算机占10%,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占10%,技术水平占6%,评审答辩占10%。指标的量化使人们看到了职称评审“铁律”的存在。
  其次,解决人们关心的评委的公正性问题。为此,公司建立健全了职称评审评委库,每次随机抽调评委,从制度上杜绝了拉关系“走后门”现象的发生,既减轻了评委的压力,也保证了评审的客观公正。
  第三,强化专业评审的力度。公司按化工、炼油、机械、仪表电器、计算机、政工、会计统计等专业,分组评审,通过强化评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进一步体现评审的公正性。
  这样,公司职称评审后,晋上职称的人高兴,晋不上职称的人也服气,还调动了大家学习业务、钻研技术、撰写技术论文的积极性,特别是将专业技术、外语和计算机考试纳入量化指标后,进一步调动了专业人员学技术、学外语、学计算机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本领。
  
  条件审查体现公平性
  
  为进一步增强职称评审工作的透明度,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公司始终坚持对申报人员实行逐级审批、层层把关的办法进行条件审查。
  对学历、资历的审查,必须通过查阅员工档案找到原始证据,防止有人制造虚假信息;对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证等硬性条件的审查,必须索取原件,逐一核对;对论著的审查,必须是专业对口,公开出版,刊登在正规媒体上。为此,公司专门召集专家讨论,分别规定了各专业职称评审承认的国家、行业媒体名单。
  对成果的审查,主要是清除社会上滥发的“含金量”不足的证书和各种假证书。
  做为一项特殊规定,外语、计算机考试不合格不允许参加职称评审;对于在考试中作弊的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停考2年的处罚;对基层单位瞒报、假报有关信息的,取消被申报人员的晋升资格,收回所在单位的相应晋升指标。
  公司还分析了多年来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混评形成的弊端,从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决定将晋升指标向生产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将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分别排队评审。此方案一出,使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晋升比例高于管理人员的晋升比例,广大一线员工非常满意。
  
  择优聘任实现竞争性
  
  以前,公司执行的是“以评代聘”制度,即凡是评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就视同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这就给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意义打上了问号,也使任职资格、岗位管理、聘任上岗的工作管理陷于混乱状态。现在,公司制定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及考核管理办法,划清评聘界限,逐步清理、取消了“以评代聘”的不规范作法,使评聘管理走上了正规化管理的轨道。
  实行评审和聘任分开的制度以后,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作为聘任上岗的必要条件,强化了技术岗位管理,保证了公司的安全稳定生产。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即已经聘任到专业技术岗位、但不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采取学习培训加考核等相应的积极措施,限期其取得资格,否则予以解聘。
  专业技术人员富余了,竞争上岗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带动了公司推行另一项新的改革措施,即打破专业技术干部终身制、“铁饭碗”,全面引入和强化竞争机制。也就是所有技术岗位均实行公开竞聘,通过专业考试、演讲答辩、民主推荐、组织考核等一系列程序,竞争上岗。这样,就逐步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竞争用人机制。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得到了聘用,既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又有效地稳定了专业技术队伍。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的成功运作,为形成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几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公司已经拥有总公司级技术专家1人,公司级专家11人,装置专家54人,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256人。这其中有4人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2007年5月27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批项目之一——辽阳石化80万吨/年PTA装置顺利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投料开车一次成功,为辽阳石化加快建设以芳烃为特色的大型石化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生产、设备、安全、技术、工程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作者单位:辽阳石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