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绩效管理思想指导绩效考核工作

2007-12-29赵建伟曾剑秋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7期

  摘要:文章从正确区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概念入手,针对现阶段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科学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方法与关键环节。文章的研究对于管理者提升本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考核;KPI
  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管理学的概念可以说已经为现今广大企业管理者所熟知,大多数企业也开展了绩效考核工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种种问题,甚至企业业绩下滑等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是绩效考核方法不适合中国实际,还是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偏差,成了一个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一、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
  
  (一)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PA)是组织对成员一段时间的绩效目标进行考核,是对上一考核期内该成员工作的总结,考核结果为相关人事决策(晋升、解雇、加薪等)提供决策依据。
  绩效考核出现的比较早。在西方工业领域,罗伯特·欧文斯最先于19世纪初将其引入苏格兰;美国军方于1813年开始采用绩效考核。
  (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企业为了持续改进组织绩效而进行的绩效目标制定,对员工进行绩效辅导、考核、反馈和改进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一种管理思想,代表着对于企业绩效相关问题的系统思考。
  绩效管理的主旨有两个,即系统思考和持续改进。企业的问题是相互联系的,绩效作为企业运行管理的总体表现,其涉及的层面也不可能是单一的,这就要求进行系统思考。持续改进是绩效管理的根本目标,这就要求管理者与其他组织成员间充分沟通,找出绩效不如人意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开展不断的学习。
  (三)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关系密切,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只有通过绩效考核才能为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提供资料,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增强针对性,最终帮助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但是,二者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是,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这一完整系统的一部分;二是,绩效考核注重结果,而绩效管理注重过程;三是,绩效考核侧重于回顾,而绩效管理具有前瞻性;四是,绩效考核注重成绩的大小,而绩效管理注重能力的培养。
  
  二、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企业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些误区。如盲目追求指标量化、盲目追求指标精细、盲目追求指标面面俱到、考核不分个人和团队、盲目追求所谓“关键指标”、指标忽略全局协调等。
  不仅绩效考核指标设计环节容易陷入误区,绩效考核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偏差。对于各个级层、岗位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及责任不明晰,容易造成员工岗位职能的错位。整体观念较差、各部门分别执行自己的绩效考核方法,容易造成绩效考核与整个企业的战略脱节。绩效辅导环节的缺失,不利于后进员工业务素质的提高,容易出现“短板效应”。管理者与组织内其他成员的沟通不足,容易引发被管理者的抵触情绪,甚至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
  (二)企业绩效考核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似乎纷繁复杂,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管理者没有真正理解绩效搞核与绩效管理的关系,简单地以绩效考核来代替绩效管理,而不是以绩效管理思想来指导本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这就造成了一种为了考核而考核的局面,最终使管理因单纯的强调绩效而流于形式。
  
  三、科学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当然,前面提到的诸多问题的客观存在,并不能否定绩效考核工作的必要性,而恰恰突出地从反面强调了在绩效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科学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迫切性。
  (一)完整、科学地建立KPI体系
  绩效考核工作是整个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而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又是绩效考核工作的关键步骤。可以说,绩效考核指标确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绩效管理工作的成败。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来看,建立KPI体系是一种广泛采用的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中文可翻译为“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量、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一种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的基础。KPI考核可以使各级主管明确各级部门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
  KPI考核具有关键性、可操作性、敏感性、系统性等突出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它在企业绩效管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根源。关键性是指KPI选择对公司价值、利润的影响程度很大的关键指标;可操作性是指KPI有明确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易于取得可靠和公正的初始数据,同时指标能有效进行量化和比较;敏感性是指KPI能正确区分出绩效的优劣;系统性是指KPI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全部参与进来,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企业的战略、经理的职责、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持续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经理帮助员工清除工作过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与员工一起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建立KPI体系过程中,应着重贯彻三个原则:其一,目标导向原则。即依据公司总体目标及上级目标设立部门或个人具体目标。其二,SMART原则。即目标要符合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相关的、基于时间的五项标准。所谓“具体的”,是指绩效指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目标,不是笼统的,而是应该适度细化,并且随情境变化而发生变化,每项KPI指标内涵和外延都应界定清楚,避免产生歧义;所谓“可度量的”,就是指绩效指标或者是数量化的,或者是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KPI指标是对工作目标的分解,要使KPI指标有较高的清晰度,必须对考评内容细分,直到KPI指标可以直接评定;所谓“可实现的”,是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KPI指标应能够反映出工作的主要要求,简单的结构可以使考核信息处理和评估过程缩短,提高考评工作效率;所谓“现实的”,指的是绩效指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得到的,而并非假设的;所谓“有时限的”,指的是在绩效指标中要使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即设定完成这些绩效指标的期限,这也是关注效率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