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抓好部队农副业绿色食品生产
2007-12-29周博文
中国集体经济 2007年7期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生产,防止官兵“餐桌污染”,确保官兵吃得“放心”,吃得“营养”,是适应农副业生产调整改革新形势,落实中央军委关于要把农副业生产搞得更好、更加富有成效指示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官兵生活质量,实现“保障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当前把生产安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作为部队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有着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部队农副业生产中绿色食品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污染、工业污染、土壤污染等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和渔牧产品的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增加,形成大量的酸雨区,直接污染了农作物和渔牧产品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源。同时,工业废水、工业污染及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和堆放,造成水源和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超标。农副产品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来提高产量,造成土壤中的化肥残留量超标,有毒、有害物质富积,有机磷、重金属、硝酸盐严重超标,损害人体健康。
据调查,部队农副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比地方高,投入的化肥、化学农药、激素、抗生素和化学合成饲料添加剂量比较大,自产农产品的污染程度也比较重。在市场采购农副产品,一方面,由于采购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缺少检测手段,检验、验收把关不严,造成“有害食品”流入官兵的菜盘子;另一方面,由于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营养价值高,市场份额少,价格比常规农产品高出35%以上,要购买到相应食物定量标准的绿色食品,当前伙食标准经费还有较大缺口。因此,不合格农副产品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入了军营,自然而自然地上了官兵的餐桌,令人担忧。农副产品污染的危害性,充分说明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部队农副业生产绿色食品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绿色食品生产和环保意识淡薄
一是绿色食品生产和环保意识不强。当前,一些部队副食品生产基地仍采用常规的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生产意识不强。在种植业上,有大量施用速效氮肥、用污水灌溉的,有防治病虫害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的;在养殖业上,有的滥用添加剂和抗生素,有的畜禽粪水未作无害化处理随意排放田间,致使农产品中硝酸盐、重金属、农药残留、激素等有害物质超标,产品质量下降,还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二是对“餐桌污染”的危害认识不到位。有的基层官兵认识不到“餐桌污染”的严重性,认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投入多、产量低、成本高,影响部队的生产效益和自给水平。三是对“绿色食品”的含义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绿颜色”的、“鲜活”的就是绿色食品;有的认为绿色食品就是不用化肥、农药、没有化学残留物质的食品;还有的认为部队自产自收自食的农副产品没有污染。
(二)生产设施不配套
一是环境设施规划布局不合理。不少的单位在选择生产环境时没有正确认识绿色食品生产的要求,没有科学依据地盲目地选择生产场所。二是生产设施不完善。在蔬菜生产方面,不少单位的病虫害综合防止、温室环境调控、土壤改良、节水灌溉、半工厂化育苗等应有设施设备还不配套。在畜禽饲养方面,一些单位的配合饲料加工机械、畜禽粪便发酵系统、圈舍的保暖降温防蝇等必要的设施设备还不完善。三是检测仪器较缺乏。大部分旅团单位没有生产技术资料室,缺少土壤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有机磷农药速测仪、FITR速测仪等检测仪器。
(三)生产操作不科学
在蔬菜生产方面,一些部队长期不合理、超剂量施用化学农药,使得害虫和病原菌种群的抗药性逐年增强,形成恶性循环;少数单位大量使用无机化肥,导致蔬菜内硝酸盐大量积累;大部分副食品生产基地和“中心”为了促使果类蔬菜座果和果实生长,使用各种保花果调节剂,依靠激素催熟,导致蔬菜受到污染。在畜禽饲养方面,一些部队饲养场大量使用高残留抗生素、生殖激素、催眠镇静药、肾上腺素和生长类激素等,致使猪肉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
(四)机关督导不够有力
机关检查、考核基层农副业生产水平情况重结果而轻生产过程,通常只有农副产品产量、肉菜自给率、生产收益以及生产收益补助伙食情况4个考核指标,而对自给肉菜的质量指标不作定量定性分析。对生产现场的检查一般看蔬菜茬口、长势,畜禽的批次、膘情,而对具体的生产操作过程考究的比较少。从而使基层的农副业生产的重心向数量而非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新形势下部队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意识
部队农副业生产是官兵副食品的主要来源。普及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是提升官兵生活质量的客观需要。为此,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生产绿色食品作为保证官兵身体健康、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件大事来抓。要加大宣传力度,认清“餐桌污染”的危害性和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