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
2007-12-29舒炼
人民论坛 2007年11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S62gFrT6MVnxbn3vN6QTzw.webp)
有条件的相对的和谐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竞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动力的范畴,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动力源泉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经典结论。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本质属性。
构建和谐社会动力源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论是在矛盾双方要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还是在统一体破裂、对立双方转化的时候,斗争始终存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当某种特定的条件具备时,矛盾双方才具有同一性,才能共质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它们虽各有特点,但又彼此联结,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脱离同一性的斗争性。矛盾的对立面既同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范畴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革,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随着人类社会步入新的纪元,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以及社会的重大变革、科技的迅猛发展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创新的理论思维火花不断闪烁,又催生出新的范畴:在“矛盾动力”中,除了“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一对范畴这外,同时还存在另一对范畴——“和谐性与竞争性”。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也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了新认识后而产生的新思考。
从哲学层面探讨和研究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源问题,对于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矛盾的和谐性与同一性
矛盾的和谐性是指矛盾着的各方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性,也就是矛盾的各方相互协调、相互妥协、相互依存的性质和趋势。如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国和地区之间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本国和本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在同一国家内部,通过调整社会系统各个结构关系,让社会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有序,无根本利益冲突,形成共同发展的活力。矛盾的和谐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联系在于矛盾的和谐性体现的是矛盾的存在状态,其区别在于矛盾的和谐性是指矛盾的各方独立存在,通过一种具体的条件和机制,实现平等、平和、有序、融洽相处的局面,而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并因为可以互相转化而存在消失的可能。矛盾的和谐性更强调矛盾主体的关系,而矛盾的同一性更强调矛盾性质之间的关系。
矛盾的竞争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竞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各方相互对比、相互提升、相互竞赛的性质和趋势。这在每一个系统中普遍存在。如在一片浓密树林中,为争取更多的阳光,各个树木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向上生长。又如,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总是在不断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式来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使自己处于领先地位并获得更大的利益。矛盾的竞争性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他们同时存在,区别的关键在于,矛盾的竞争性指的是矛盾的主体通过类比,不断提升和发挥自身优势,争取系统中的强势地位,这是矛盾主体生命力本性决定的。而斗争性是指矛盾的一方否定或排斥对方的存在,强调取而代之。
矛盾的和谐性与竞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和谐性与竞争性是事物矛盾双方共有的两种相容的基本属性和趋势。它们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相互区别。从现实的研究成果看,事物矛盾的双方是和谐性和竞争性的统一。人们常说的“相辅相成”,“相辅”存在于它们“相成”的过程中,而事物之所以能够“相成”,又恰好是由于他们“相辅”。如现代信息产业中电脑的生产,硬件和软件的生产商通过制定通行的技术标准使电脑的硬件、软件密切配合和谐统一,同时生产商在竞争中不断提高硬件、软件的技术性能,不断淘汰旧的产品,这种和谐与竞争的同时作用推动着这一产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和谐性与竞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和谐性不能离开竞争性而存在,没有竞争性就没有和谐性。因为矛盾的和谐性是以差别、竞争为基础和前提的,辩证的和谐是相互“不服”、竞争的和谐,是充满淘汰机率的和谐,和谐性中包含着竞争性。比如,动物界的食物链中,生命的竞争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你死我活的活剧,正是这种竞争维持了动态的物种平衡和自然界的和谐,当一个物种的天敌消失而使这种竞争缺失时,这种生态平衡就会打破,不和谐的灾难相继而生。再如,美国微软公司在竞争中逐步走向垄断,造成这一行业因缺少竞争而出现技术更新慢、活力不足的趋势,所以美国司法部曾试图用《反垄断法》将微软公司分割,《反垄断法》的作用就是通过维护竞争性而实现和谐性。
另一方面,竞争性也不能离开和谐性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讲,没有和谐性就没有竞争性。因为矛盾的竞争性是以和谐性为前提的。辩证法所说的差异、竞争,是指矛盾统一体内存在的差异、竞争,它们不能离开矛盾的和谐性,否则,就会把竞争绝对化,把差异的双方看成是孤立的。比如环境污染问题,湖泊、河流在污水排入前,本是一派水美鱼跃的景象,但被污染后,其结果是破坏了这种生态平衡,甚至会使湖泊、河流中生命的迹象都消失,生命的竞争性因和谐性的消亡而不复存在。再如,袋鼠在被带入澳洲之前,也是一派生态和谐的景象,但由于袋鼠在澳洲没有天敌,迅速繁殖,一段时间内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后来又通过灭杀袋鼠等人为的作用来维护生态平衡。竞争性寓于和谐性之中。竞争的形式、规模、程度都同和谐性相联系,为和谐性所制约。因此,必须警惕割裂和谐性与竞争性相互联结的形而上学错误的出现:一是夸大竞争而否定和谐,即脱离和谐的绝对竞争,在绝对不相容的竞争中思维,要么就“是”,要么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这样的观点就是思想上的绝对论。二是夸大和谐而否定竞争,即脱离竞争的绝对和谐,把和谐看作是不包含差异和竞争的自身等同,不能从和谐中把握竞争。持有这种观点,必然会把事物看成是永恒不变的东西,是形而上学的。
综上所述,矛盾的和谐性与竞争性是事物和谐发展更为具体直接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和谐性是相对的,竞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和谐性与无条件的绝对的竞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动力的范畴,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动力源泉,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为人们认识真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知识力量。(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