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难”加快农民转移
2007-12-29刘光全
人民论坛 2007年22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djoRMSXPYoRsBzSkrPNz4f.webp)
农民转移难集中体现在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以创新的机制设计,无缝衔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只有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本地区所处的城乡统筹阶段和方位,才能找准适合自身的战略统筹道路,科学有效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重庆市渝北区正面临着初级城市发展阶段城乡统筹的时代课题,加快农民转移是完成这一课题的根本路径。剖析当前发展实际,农民转移难集中体现在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以创新的机制设计,无缝衔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而建立较为顺畅的转移流程,有效促进农民转移。
构建产业就业联动体系
就业难,难在就业的岗位不充足、信息不对称、素质不适应。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围绕发育产业提供岗位、再造流程促进就业、强化保障服务就业等环节构建联动体系,建立、“产业联动岗位发育”导向机制、“五方联动、五步流程”工作机制等。
如建立“产业联动岗位发育”导向机制。制定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导向规划。建立企业吸纳就业的指导性制度。把吸纳本地市民、农民就业的情况,作为引进企业的重要参考,对吸纳量大的企业,通过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优先引进建设;对入驻企业,明确吸纳本地就业的指导性计划。
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
离土难,难在流转的渠道不畅,离土不能;流转的现实利益不优,离土不舍;流转后的保障不强,离土有忧。其核心问题,在于土地保障价值的变现。在现行体制下,土地是农民最现实、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如果不能获得可观的、现实的土地流转收益,农民是不会愿意流转或放弃土地的。因此,必须把利益导向贯穿到土地流转的全过程,围绕“转前收益看得清、转时收益能得到、转后收益有保障”等重要环节,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建立转前衔接规划和市场的机制、转时衔接社会保障和户籍的机制、建立转后衔接招商引资和风险防范的机制。
如建立转前衔接规划和市场的机制。建立“区——镇街——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农村土地资源现状,了解农民土地流转意愿,掌握流转数量和相关要求,按规划区域形成农村土地流转基础信息数据库的三级网络。
构建城镇梯度繁荣体系
移居难,难在城镇的空间承接力不大、产业吸纳力不强、环境吸引力不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清醒认识主城区不大、农村镇不强这个“症结”问题,围绕规模布局、产业发展、环境优化、资金保障等环节构建梯度繁荣体系。
如体系梯度布局。根据《重庆城乡总体规划》,认真分析全区各镇的区位变化和发展优势,科学布局渝北未来的空间区域,合理划分城镇区、产业区、生态区,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规划,构建“主城区——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布局,明确各级的区域规模、人口规模、区域功能、特色产业等发展目标,形成梯次明晰的城镇布局体系。(作者系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