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2007-12-29刘熙瑞
人民论坛 2007年22期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5/TtvShjBfzSHAuEJr7mp3P4.webp)
自从身临其境调查了包有民的事迹后,我一直被他表现的情怀和精神感动着。甚至不夸张地说,是激动。在我国个人利益价值被确认、很多人都忙于致富的情况下,在社会上某些人为追逐私利而丧失诚信、某些公务员贪污腐败甚至发展到贪得无厌的情况下,他那种无私奉献、为公为民、存大我而废小我的品德,无疑给了我们强烈的震撼。党的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包有民正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
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显然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包有民身上表现出来的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奉献思想和为公行为。包有民代表的是社会中最先进的那部分人,他们是在真真正正地奉献,真真正正地为民,真真正正地做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深层次的基础,看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无穷动力,更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西方某些学者总宣扬人是自私的,他们甚至认为是人的基因决定了这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在强大的自然选择面前,已经决定了它必然过群体性的社会生活。而人类的群体社会生活又必然在他们身上筛选出并保留下来群体意识,团结意识,互相关照的意识。最后的结果是,这些维护集体生活的意识与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私因素会共存于人的身上,并成为某种人类的天性。这是我们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动物的地方。我们怎能只强调人的自私一面,而忘记与忽视人有为公、为群体的一面呢?
当然,在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条件等的变化有可能使人的群体意识相对淡化。但这是对人原来状况的一种“异化”,而并不是正常现象。社会未来的发展,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种被“异化”的现象再恢复过来。马克思在预测人类未来要实现的社会形态时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意味着每个人的行为最终都是为着别人的发展而展开的。这自然是一种完全“为公”和奉献自己的境界。
有人说这永远实现不了,但现实并不是这样。我们已经看到,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它已不容否定地存在。这里,我想到鲁迅先生的话: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今天,像包有民这样的人,认认真真地在奉献着,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热爱集体、热爱群众、尊重别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服务人民。他们不仅自己在做,而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不正是我们时代的脊梁吗?(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原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