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狐狸

2007-12-29雷丽颖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4期

  对于中国人来说,“狐狸”这个词,一经说出来似乎就已经含有特别的意味。
  事实上,狐与狸其实是两种动物,狐是犬科,生性多疑,而狸样貌虽似狐,身形却比狐肥短很多,轻易就能看出区别来。中国人在习惯上以“狐狸”称之的动物,多数时候其实是以狐居多。
  狐虽然体有异味,却无疑是一种很漂亮的动物。狐的皮毛也色彩缤纷,如银狐、蓝狐、白狐、红狐等等。在民间故事里,狐的皮毛色泽带着神秘的色彩,自古以来就有千年始见白狐,万金难求的说法。于是史书上就有了一个千年白狐裘的典故。
  战国年间,齐国孟尝君向秦昭襄王献了一件毛长两寸的白狐裘,秦王非常高兴,回宫向宠爱的燕姬夸耀:“非千年狐狸毛色不白,这裘实是稀世之珍。”秦王原打算拜孟尝君为相,却在右相樗里子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以至于很快就对孟尝君起了杀心。孟尝君得知消息,非常惊慌,想请燕姬向秦王代自己求情。燕姬却提出非白狐裘不收。然而这白狐裘整个齐国也只有一件,孟尝君哪里还献得出来?正在焦急之时,他的一个门客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连夜潜入秦宫内库,将白狐裘偷了出来。孟尝君这才得以离开秦国逃生。
  由这白狐裘的故事就可以看出,狐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很深。狐自上古以来就一直被看成是一种带着神秘仙气的通灵生物。其中的代表者莫过于传说中的九尾狐。
  《山海经》上说:“(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这种九尾且能吃人的怪兽不知怎的却也同时代表着好兆头——说是九尾狐现于人世,代表天下太平,更象征王者子孙繁盛。到了汉代,九尾狐的祥瑞身份更进一步得到确认,它甚至能够位列西王母座前了。
  《吕氏春秋》中说,大禹年至三十仍奔波于治水而未成婚,路过涂山时遇到了一只九尾白狐,并听到了一首歌谣:“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于是他停了下来,与涂山氏女结成夫妻,并生下了开创夏朝的儿子启。《吴越春秋》更说,涂山氏女娇本就是九尾狐的化身。这样说来,九尾狐在上古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更是不一般了。
  尽管如此,九尾狐与整个狐族还是没能摆脱妖兽的形象。东汉时期的人认为狐乃“妖兽也,鬼所乘之”。大概从那时起,狐与鬼相并列就已经是深入人心的认识。
   事实上翻一翻古书就知道,狐神狐精的传说由来已久。晋时郭璞的《玄中记》就已经把狐狸修炼成精后的所作所为说得有声有色:“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能知千里外事,善盅魅,使人迷惑失智。”也难怪蒲松龄和纪晓岚要在他们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描绘那么多的狐精形象了,或者是才华横溢佳公子,或者是妩媚聪慧俏佳人,或多或少都要与凡人发生情缘,原来是早有先声。
  这一点就连九尾天狐也没能摆脱干系。在其中一只变化为涂山氏女之后,人们又让另外两只化成了夏朝的妹喜、商朝的妲己,于是从此之后,狐狸就铁板钉钉地具备了幻化人形、尤其是幻化为绝代丽人的本领,整个狐族的形象更就此在妖媚、惑人几个字上定了格。于是乎,中国就有了“狐媚子”、“狐狸精”、“狐疑”这样的词汇。其中含义唯国人自知,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实际上,狐狸虽然生性多疑、形象诡诈,却是一种非常重视家庭的动物,出则共行,入则同卧,捕猎也是集体配合。母狐产育小狐时,公狐哪怕是自己挨饿,也要保证妻儿的供给,若是发生意外,其他家庭的狐狸更会无偿给予帮助。这是很多看起来很君子的动物都不具备的品德。
  《说文·犬部》云:“(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其中最为国人称道的品德莫过于压轴的“丘首”。
  据说狐狸临终时总要返回自己的家园,将头枕在所居之地的山丘上,才肯安心死去。
  正是:“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此时的狐狸,又以行动诠释了中国人自古以忠于故国为至高品质的传统。
  由此可见,国人对狐狸的感情,其实也像狐狸本身的形象那样,是复杂而立体的。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