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目光并不可怕
2007-12-29刘迪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2007年4期
小迈是一个长相端正、高个子的男生,读高一。他只是在刚刚走进咨询室的那一刻,快速地看了心理老师一眼,接着就坐在那里,很长时间不敢抬头正视老师的目光。偶尔在陈述问题时斜视一下其他的方向,显得十分局促不安。不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小迈最终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苦恼。
原来,他的苦恼来自他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那是他在幼儿园大班学习的时候,同桌是一个小姑娘,性格活泼,长得也漂亮,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这时的小孩子从影视节目中也都知道,当朋友过生日的时候应该送给朋友一件生日礼物表示祝贺。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小迈就开始把妈妈每天给他的买零食的钱攒起来。到了女孩生日的那一天,小迈买了一盒彩笔送给了小姑娘。可是正当他为自己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的时候,妈妈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妈妈打了小迈两个耳光,而且还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你刚这么大点就不学好,搞闲情,没出息!”这两个耳光和劈头盖脸的责骂使小迈感到自己一定是干了一件非常丢人的大错事,所以第二天到了幼儿园见到女孩时就觉得很不自然。正巧这时小姑娘的父母工作发生调动,几天之后小姑娘转走了。
这件不愉快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小迈的记忆里渐渐地模糊了。可是就在小迈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学校里发生了一对六年级的男女学生因早恋而离家出走的事情,校长在校会上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接着班主任老师在班会上又反复批评这两个学生的早恋错误。校长和老师的严厉批评立刻就使小迈想起了自己幼年时的“错事”,他觉得老师的话都是在指责自己,老师一定知道了自己当年的“丑事”。
当时,小迈一边听着老师的批评一边羞愧地责备自己:“我那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事了……”沉重的自责和羞耻感使他在整个班会的时间里一直都没能抬起头来。
从这时起,小迈开始疏远女同学,不敢和女同学接近说话,他觉得女人的眼睛可以看出自己心中的“坏念头”,所以渐渐地他不再敢面对女性的眼光了,尤其是女老师的目光。
到了初中,在课堂上的情况更严重了。升入高中以后,课程负担加重,学习上竞争的压力也加大了,他越来越感到害怕老师目光的毛病是他学习上最大的障碍。他不知多少次地尝试着看一眼老师的目光,然而每一次都失败了。
小迈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属于对他人的目光恐怖,是社交恐惧症的一种。
小迈的困惑和苦恼导源于童年时期母亲不当的教育方式。小迈给同桌的女孩送生日礼物完全是小孩间正常健康的交往活动,无可指责。然而这位妈妈竟然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纯真的孩童交往,无疑给小迈的心灵注入了一个错误而可怕的评价──“搞闲情,丢人,没出息”。
这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错误评价重重地压在小迈心上形成一个精神创伤,一个心理病灶。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孩子已经淡忘了,其实这创伤依然清晰地储存在记忆的深处,只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就会引发相应的心理问题。小迈正是在小学期间由班主任的严厉批评唤醒了他记忆中那个令人难堪的扭曲的评价,强化了自卑情结,加重了心灵创伤。
由害怕而逃避,而逃避一次就会感到一种暂时的安全感,可是每逃避一次也就必然强化一次过敏和恐怖的强度。如此恶性循环,恐怖的对象就泛化了,由害怕女教师的目光泛化为也害怕男教师的目光了。该怎样克服这样的心理问题呢?心理老师给小迈几个建议:
尽量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进行“对视练习”。如果担心会紧张的话,可以先和那些不会令自己紧张的人对视。习惯后,把对视的范围扩大到陌生人。当然,“对视练习”并不是说要长久地盯着别人看,而是学会看人不再畏惧。当然,开始这样做比较困难,可以不要对自己要求太严格。
当觉得与人对视不成问题的时候,把老师想象成一个普通的人,或者某个你进行“对视练习”中的个体。尽量去迎接老师的目光,如果做不到,就先做数次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或者只是看着老师的额头,这样,紧张的心情得以缓解,并且尽量长期坚持下来。其实,老师的目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战胜自己的心魔。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