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名字叫红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4期

  《我的名字叫红》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
  《红》讲述的,是16世纪伊斯坦布尔的细密画艺术遇到来自欧洲法兰克人的绘画艺术冲击时的情形——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位于巴尔干半岛,处于黑海咽喉,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公元前称拜占庭,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迁都此时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此城,灭了东罗马,这里又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该国的苏丹王宫,建筑精美,宫内尤以精湛的雕刻和华丽的壁画、吊灯和装饰品著称。
  托普卡皮宫里的细密画艺术家们被苏丹要求学习画人物肖像,要画得像真人,这是违反伊斯兰教的要求的。帕慕克设置这个基本的矛盾冲突,让故事围绕细密画艺术展开,为探索东西方差异铺开了一个宽敞的舞台。奥斯曼大师——奥托曼帝国细密画艺术的最高权威——对来自西方的绘画的影响十分忧虑,法兰克人用透视和明暗,最大限度地呈现人肉眼所见的真实场景,而不是像伊斯兰细密画家那样,以画出“真主安拉眼里的世界”为己任。奥斯曼大师尽一切努力去挽救,但心里也明白大势不可阻挡,伟大的细密画艺术灭亡是早晚的事。事实上,到了17世纪,一代宗师毕萨德创立的画派风格因限于呆滞,而被欧洲绘画的透视法全面取代。但看得出,帕慕克却是真心喜欢这些绘画,他在书中竭尽所能渲染这些神秘图画中的浪漫之美——它们与精神交流的方式,它们与眼睛对话的方式。所有这些艺术家都早已不在,没有人记得他们:《红》是向这种逝去的美的致敬。
  帕慕克最大的愿望不是让故事成为悬念剧,而是要戏剧化地表现不同世界观之间的碰撞——他要用小说艺术的形式表现东方之“东”和西方之“西”。因此,他笔下的细密画艺术家们最后没能学会西方传来的“看”的方式,没能学会后文艺复兴时代的肖像画艺术——那种人物画是立体的,得有阴影,有透视,而非他们历来坚持的那种绘画传统。小说一开始就是以被杀的细密画家高雅先生的口吻,把读者带进一个色彩斑斓的漩涡之中。
  《红》传达给读者一个重要的历史教训,那就是:“东”和“西”作为一般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但是,对这两个概念过于顽固的信仰和迷狂,却会埋下战争的导火索——想想“反恐战争”中美国人的宣传,想想那种“流氓国家”的提法,就可知道这种迷狂今天有多么严重。帕慕克近年来一直在抨击土耳其国内的专制,乃至为此惹上震动世界的关于“有辱国格”的官司,正是因为他痛感该国的知识分子、媒体和新闻机构都太看重西方之“西”和东方之“东”了——不需要疯狂的独裁者,只需这一根深蒂固的偏执信念,就足以同时摧毁本国的民主和外国的信任。
  但我们应该向帕慕克祝贺,他在借鉴了西方的写作技巧之后写了关于东方的小说,他在文学的领地内成功缔造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之桥;虽然他笔下的人物不但没能完成这种结合和过渡,还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