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的侠客:马尔库塞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6期

  他被尊为“新左派之父”,是“三M” (马克思、毛泽东、马尔库塞,他们名字前面的字母都是M)之一。他就是马尔库塞。
  思想家的思想之所以如此具有力量,乃在于它是以学术为基础的一种对现代社会真相的深刻洞察,它饱含批判的激情,并直指人心。马尔库塞的思想影响之深远早超越了他的时代。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弟子,后因政见不合而与海德格尔闹翻。他是一个犹太人,1899年出生于德国柏林一个富人家庭,1979年病逝于赴德国讲学途中。
  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同样是出生于犹太富人家庭的成员一样,马尔库塞同样是受到社会不公的刺激,萌发良知而最终走上理论批判的道路。他无疑是背叛本阶级的“叛徒”,终生所要做的就是要给那个使自己家庭从中获利并使很多人命运悲惨的社会结构以致命一击。年轻时代,他在德国的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先后就读,获得博士学位。1933年,他获得法兰克福学派“老大”霍克海默赏识,被力邀加入法兰克福学派,从此开始了力图瓦解资本主义乃至病态的现代社会基础的一生。希特勒上台后,他和法兰克福学派其他成员一起流亡美国。二战后霍克海默等人回德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他却留在美国,在这个资本主义的心脏继续战斗。
  在今天看来,最能概括20世纪到现在人类生存困境的一个哲学术语,恐怕无过于“异化”了。“异化”的意思简单而通俗地说不是人的“自我”,而是“他者”在控制自己。比如说,一个人本来不想干某件事,但又因利益或害怕什么的原因而不得不强迫自己干,最后弄得就像自己本来真的想干这件构成了对“自我”的否定的事似的,这就是异化。异化的人往往有无能为力感、压抑感、身不由己感。事实上,现代人的确就像是被牵线的木偶,总是在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外部力量所支配和控制,最后自己也变成了这些力量的一部分,他已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成了“他人所希望的”。
  20世纪的很多思想大师们都不约而同地谴责异化,他们力图通过解剖异化让人找到尊严、独立和自由。但在所有思想大师们中,用“异化”这个术语最多的人就是马尔库塞了。他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书说明现代人是“受到抬举的奴隶”。
  在美国,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欧洲移民”的马尔库塞极度的不适。在欧洲他本已是异端,在美国他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异端中的异端。在很多人认为美国社会繁荣富足的同时,他却发现,以往的压迫、剥削和控制采取了更高明的形式,这样的繁荣富足简直就是“喜气洋洋的灾难”。同时,他痛苦地发现,最富有“革命精神”的工人阶级已经被“资产阶级”同化了,要想“革命”,可能只有寄希望于那些最边缘的人,比如乞丐、小偷,然而就是这些人,马尔库塞也根本不抱什么希望。而“革命”不要说从政治经济领域开始,甚至只可能从“本能”开始,因为连人的本能结构都被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改变了。
  这使他越来越激进,同时也越来越悲凉。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它当然只是少数人的悲壮选择,然而如果人类丧失了这种反抗精神,那么到现在为止,恐怕绝大多数人还处于半奴隶制的阴郁的状态之中。马尔库塞没有停止他的思考和激进批判。他的个性是绝不屈服。这是20世纪版的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一样,马尔库塞也不认为自己与之战斗的是风车。1970年代,英国BBC曾经邀请20世纪著名的15位哲学家在电视上接受主持人的访谈,向公众通俗地讲解哲学,马尔库塞也在被邀之列。让人毫不吃惊的是,主持人对其他14人都没有出言不恭,唯独对马尔库塞却咄咄逼人,使谈话充满了火药味。他逼迫马尔库塞说“我错了”,而马尔库塞却说,我没有错。
  马尔库塞属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似人物。这样的人物注定看不惯不公和他认为的对人的有形无形的压迫与奴役。这是他成为一个思想大师的重要因素,因为只有保持对不公的敏感才能够发现社会之所以不公的秘密。尽管在观念上,很多人在反对他,但没有谁敢否认他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对他的成就同样功不可没。这是一个在精神上让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他能够告诉我们的,远比他已经告诉的更多。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