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奸难辩高力士

2007-12-29孟淑元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6期

  高力士是唐朝著名的大太监。时人都说安史之乱全是他和杨贵妃的责任,什么杨贵妃红颜祸水,什么高力士奸邪乱国。可实情真是这样吗?
  高力士本姓冯,据说因家族获罪,成年男子都被杀,高力士当时还是未成年人,于是被阉后送入宫中。唐朝制度也很奇怪,罪人的家属(尤其是女人)一般都“没入掖庭”——送到宫中干粗活。高力士和唐玄宗差不多的年纪,从小两人就在一块玩,类似《鹿鼎记》里康熙和韦小宝一样的关系。在玄宗诛杀韦后、太平公主等历次凶险又关键的大事中,高力士都是坚决站在玄宗这边,忠心不贰。所以在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后,因高力士有功,被封为右监门将军。
  中国历史上,太监多是阴损奸邪之辈,比如秦朝赵高、汉代十常侍,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等。所以一提起太监,那就是奸人的代称。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高力士形象和魏忠贤之类的差不多。有的电视剧中,更是把高力士描绘得像个妖魔一样阴森可怕。其实历史上也有一些好太监,比如像下西洋的郑和,其实也是太监。说起历史上真实的高力士嘛,虽然比不上郑和那样功劳大大的,却也不是五毒俱全、烂得冒泡的坏太监。
  当然,因为玄宗首开了宦官当权的坏例子,以后流毒无穷,自玄宗以后,太监当政成为像脑栓塞一样的顽症,将大唐弄得半死不活。然而,高力士本人一生中,还并不算那种祸国殃民的大奸大恶。相反,高力士还对玄宗颇多讽谏。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正是“春宵苦短目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厌倦了朝政,对高力士说:“我十多年不出长安城了,现在天下太平无事,我想把政事都交给李林甫处事好了,怎么样?”高力士远比玄宗清醒得多,说:“天子到地方四处巡视,是古制,而且君王的大权不可以给别人(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如果权力都给了李林甫,他的羽翼威势一成,谁还能再动他!”高力士这句话说得很在理,但一心想安心享乐的李隆基,却怒容满面,非常不高兴。高力士一看,玄宗很生气,就知道后果很严重。于是又自称:“臣狂疾,发妄言,罪当死。”赶快转了风向。
  当然,高力士在玄宗一朝权势极大,对于朝中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如果是小事,高力士就自行处理,玄宗夸奖他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有高力士值班,我就能睡踏实了。所以当时巴结高公公的相当多,诸王公主都称高力士为阿翁。据说高力士信佛,在宝寿寺铸了一口大钟,像现在某要人办的酒店要开业时一样,朝中大臣纷纷前去祝贺。当时击一下钟,就要交十万钱,名义上是布施斋佛,实际却成了高力士的收入。但朝中大臣争先恐后,谁也不敢吝啬,少的也要敲十多下,多的甚至二十多下。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朝太监。马嵬之变,唐玄宗不但失去了如花似玉的杨贵妃,也失去了作为唐朝天子的大权。玄宗不得不让儿子李亨继位,自己称太上皇。唐肃宗李亨的身边自然也有自己亲信的太监李辅国。李辅国撺掇唐肃宗,将自己的爹迁到别宫中,变相地软禁起来。唐朝的宫廷斗争,不要说兄弟之间,纵是父子、母子之间也是异常残酷,比之电影《黄金甲》中的情节尚有过之。高力士作为玄宗的亲信,也被流放巫州。高力士被贬途中,见到当地荠菜非常多,但却没有人吃——这荠菜是一种野菜,京城中的人大鱼大肉吃得腻了,才有胃口吃这种野菜。但山野百姓,除了饥荒年,没有人去吃这个的。高力士联系到自己的沧桑荣辱。不禁吟了这样一首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这首诗字句浅白,并无高深的典故,像是不通文墨的老粗所写的大白话。但是高公公毕竟是给诗仙脱过靴子的人,这首诗决非一般的打油诗可比。正像《红楼梦》中,自称不懂诗魄凤姐随口说的那句“一夜北风紧”,也决非刘姥姥等辈能为。高公公这首诗以荠菜作比喻,说自己虽然荣枯之境有变,但忠心之情不改,正像荠菜一样,在京城论斤卖钱也好,在山边没人采也好,气味都是一样的,不会变的。高公公此诗,“赋比兴”的手法全用上了,而且运用得还相当不错。
  后来,唐代宗继位时,天下大赦。高力士北上还京,路上听说唐玄宗已经病死了,他痛哭呕血道:“我没有能亲手替皇上扶棺,就是死了也有余恨啊!”高力士当时也是七十九岁的老人了,这样痛哭不已,不饮不食,很快也死了。他死后,陪葬在玄宗的墓旁。据说玄宗遗诏中唯一想要陪葬在他身边的人,就是这位高公公。
  高力士倒也并非十足的恶人,历史上的忠奸善恶有时候模糊,有时候颠倒,很难完全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