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下了个小马驹
2007-12-29张春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1期
讲到骡子,我们所能给出的赞誉,大抵是些平淡无奇的陈述。比如说,骡子集父母的优秀品质于一身,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又比如说,骡子可以忍受极端气温,可以翻越崎岖山道,总能出色完成各种活儿,且食量很一般,性价比相当高。
其实与马相比,骡子只能算小角色。你看电视里英雄出场时常常都是临马扬威,春风得意马蹄疾是大气魄,古道西风瘦马仍旧是好风景。就算在驴面前,骡子也是自惭形秽的。八仙过海里张果老倒骑毛驴自不必多说,就连言情小说里十三妹斜倚毛驴也是声色动人。而骡子呢?元末起义军彭莹玉倒是骑着闯过天下,结果却是身败名裂,一身晦气。
有人说,骡子的名字其实就浓缩了它们一生的命运。比马多一个“累”,比驴少一个“户”,前者寓意劳务缠身,只讲奉献不言索取,后者所代表的东西,说是“有爹娘生没爹娘疼”也不为过。我们老祖宗在造“骡”这个字时,想必是满怀同情的。
骡子所能让人津津乐道的精彩出场少得可怜,还每回都逃脱不掉劳苦形象。在美国,有个叫马戴的人,骑着骡子走了2000多公里,耗时六个星期,目的竟然只是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找个更好的工作。好在这人也不是太没良心,他已经说了,即便将来找到工作,也不会同骡子分开,因为“那是他最好的朋友”。
对人类而言,骡子是有很大贡献的。当然,骡子虽说好处多多,毛病也是众所周知,比如脾气犟不太听话。说到骡子的倔脾气,不得不提明代才子徐文长那头骡子,由于太倔,居然三天两头撞南墙,只可惜撞了九次都没能死成。由于骡子难以自身繁殖,我们的老祖宗也没有办法通过一代代人工选择的方法,给我们培育出具有任劳任怨高尚品德的骡子。同样是由于它们很难自身繁殖,使得人们必须不停地将马和驴进行杂交。
骡子分两个类:公马和母驴所产后代称为驴骡;母马和公驴生下来的叫马骡。只是由于公驴和母马更容易结合,大部分骡都是这样杂交的,所以人们在谈论骡子的双亲时习惯说“马夫人”、“驴丈夫”。不过,马与驴基因结合的几率还是很小:有的马用了6年时间才成功交配并让驴子怀孕。可见给骡子当爸妈是件十分难为情的事。
那么,骡子们自己为什么很难生育,非要靠马跟驴如此艰难地代为完成骡子家族的繁衍生息呢?简单说,是因为染色体不成对,生殖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分裂。马具有32对染色体,而驴则是31对,虽然马和驴的配子可以彼此结合并发育成完整的个体,但其子代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成了32+31,不管怎么样总有一条染色体是孤单的。
不过骡子依然是幸运的,因为如果某匹马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跟骡子一样的话,那它基本上不能生存。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有人提出设想,通过将骡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翻倍的方法来治疗骡子的不育症,可惜直到今日尚未成功。
骡子一般不具有繁殖能力,但任何事物都有例外。歌里不就早唱过了:“河也不是那条河哟,房也不是那座房,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哟,乌鸡变成了彩凤凰。”自1527年建立相关档案以来,世界上已有60例骡子生崽记录。1984年,摩洛哥菲斯地区的一头灰白驴骡就产下一个“似驴非骡”的“小精灵”,并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孩子,而“父亲”是一头黑色毛驴。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