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热爱露脸的沃森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1期

  一
  中国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什么决定了一粒豆子会发出豆芽,长成豆苗,最后开花结豆,而绝不会是瓜?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这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意味着从此人们可以在分子层面上理解种下的瓜为什么不会长出豆。
  不过沃森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作为一个有着和平常人一样性情的“科学顽童”,他还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事情。
  詹姆斯·沃森出生于美国芝加哥。5岁时爸爸带他去参观位于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他的梦想是成为这个博物馆的馆长;7岁那年,他从喜欢观察鸟的父亲手中得到一本关于鸟类的书,于是又对鸟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学里,沃森学习了生物学课程,最初是遗传学,但他觉得没有意思,仍然觉得鸟和鸟的行为比较有趣。后来,他想去加州理工学院时,申请没有通过,原因是他们认为沃森只是个接受过简单生物学训练的学生,而他的芝加哥大学老师能够为他写的评语就是:一个热心的观鸟者!
  
  二
  1951年,沃森来到剑桥。这时的他只有23岁,年轻,傲慢。他美国式的作风与欧洲绅士们格格不入。他会在演讲的时候穿网球鞋,无论早晚总是戴一顶软帽,让系领导大为头疼。
  他还喜欢恶作剧,甚至敢拿科学开玩笑。他曾经伙同另外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写了一个细菌遗传学术语的注释投给《自然》杂志。其实,注释本身没有多大意义,他的目的在于讽刺耶鲁大学生物学家莱德伯格夸张的文笔。
  出于同样的性情和志趣,1953年沃森与著名的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一见如故,很快就打得火热。伽莫夫也是一位天才,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就是他开的头。而且,在恶作剧这个领域,伽莫夫还远甚于“坏小子”沃森。
  沃森和伽莫夫在一起大开各种玩笑,最有影响的游戏是组织“RNA领带俱乐部”。由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个,俱乐部成员便以20人为限,每人代表一个氨基酸,以特制的刻着氨基酸缩写的领带夹为标志。伽莫夫自告奋勇,为俱乐部做CI企划,设计领带、领带夹和信笺。
  没多久,俱乐部成员,尤其是沃森和伽莫夫便开始大摇大摆地戴着RNA俱乐部的领带和领带夹招摇过市了。伽莫夫是丙氨酸,缩写为ALA;沃森认领了脯氨酸,缩写为PRO。他们总是得意地拿新成员开玩笑:“为什么领带夹上的字母和你名字的缩写不一致?”不过后来,他们搬起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芝加哥一家旅馆的出纳注意到ALA和伽莫夫的名字缩写毫不吻合,拒收他的支票。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沃森也干得一点不少。比如1959年9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一个会议上,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全心全意地看报纸,并弄得噼里啪啦乱响。几天后,当他自己开始作报告时,几乎每个科学家都带来了报纸……
  
  三
  沃森热爱露脸也不是什么秘密。1954年他的照片出现在《时尚》杂志上,与知名的电影明星们刊登在同一页,这让他十分得意。他还与另外一位伟大人物有过一个会面,他像追星一样找到了那人所住的酒店,写了一个半是吹牛半是溜须的纸条:“世界上第二聪明的人希望见到第一聪明的人。”几分钟后,他们见面了。那人是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
  沃森的事业一帆风顺,在爱情上却不尽人意。他身体瘦弱,连一个俯卧撑都做不了,而且还是平足,看上去很像中国人说的“麻杆儿”。25岁时,随着科学论文的发表,沃森清楚地知道,他的名字将会被写进科学史,所以在谈情说爱方面也悄悄地提高了标准。
  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在基因和女郎之间,很难说哪一个对他有更大的吸引力。不过于他而言,两者并不矛盾,而且能相互促进。我们的主角很快就遭遇到了爱情,目标是加州理工学院著名的生物学家恩斯特·迈尔的女儿。但这朵爱情之花终未结果。1955年初,克丽斯塔明确地拒绝了他。
  这是一个伤感的爱情故事。
  与克丽斯塔分手13年之后,40岁的沃森与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可能是一直热爱露脸,而这次又过于低调,所以当他事后广而告知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这又是一个恶作剧。“现在,3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楚楚动人。”这是沃森自传的最后一句,说的是他1968年的新娘。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