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僧皎然
2007-12-29巫马期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1期
唐代著名诗人皎然是个和尚,俗姓谢,据说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的字是清昼,所以人们尊称他“昼上人”。这位昼上人少年时代曾有神童之目,虽然很早就入了佛门,但对诗文创作兴致很高,文章写得漂亮,号称“释门伟器”。佛典之外,经史子集多所涉猎。他又喜欢交游,京城高官、地方大员、山人隐士、女冠诗僧都在交往之列。“茶仙”陆羽、女冠李冶、书法家颜真卿等都是他的好朋友。
唐代的“干谒”之风很盛,干谒就是结识权贵、走后门,杜甫诗里所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也。皎然与颜真卿、于 等人的交往就带有这种性质,这两人除了是著名书法家、著名诗人之外,还都是高官。颜真卿曾召集一批文士编撰《韵海镜源》,皎然应邀参加,名声一下子就起来了。
得知韦应物就任苏州刺史,皎然动了上门拜访的念头,遂乘船前往。韦应物的诗简淡古雅、深得陶渊明东篱之风,而这个时候的皎然却性情放逸,不守戒律,诗文以俊丽而闻名,有点儿“花和尚”做派。皎然想到这些,觉得是个问题:写得出陶渊明般山水田园诗的韦刺史,大概不会欣赏艳丽的风格吧?更要命的是,他还是个和尚,和尚不是应该写陶渊明、王维、韦应物这一路的诗才对吗?
皎然是神童出身,学问又好,而且还写过一本指导人家如何写诗的理论著作《诗式》呢,这个问题难不住他。他找出韦应物的诗稿作样本,紧急揣摩构思一番,居然很快就模仿出来十几首。
听说昼上人来访,韦应物也不敢怠慢,客客气气迎了进去。寒暄已毕,皎然不无得意地献上那一卷仿作请刺史大人指教。韦应物接过去细细看了两首,神色似乎很失落,后面的便只草草一阅,仍旧还给皎然,竟然连礼节性的恭维都没有一句,场面颇为尴尬。皎然大失所望,只得告辞。
回去之后皎然越想越不服气,找出得意的旧作抄录一遍,第二天再次前往郡斋拜会韦应物。韦应物虽没有拒绝见面,但神情之间极为勉强。听说皎然还有诗要“请求指正”,脸色更不好看了。大概出于礼貌,才勉强展开诗卷,草草读了一两首。不料一读之下神色马上就变了,又从头细读,忍不住吟哦出声,一边吟诵一边还不时赞叹:“好诗!好诗!”
韦应物看完诗,满脸欢欣,对皎然说:“您今天要不来,我差点儿把您认作浪得虚名之辈了!您昨天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好诗拿出来呢?要那样的话,咱们昨天就可以把酒言欢了。”皎然不好意思地说:“怪我多此一举,我听说您追求的是古雅淡远的风格……”韦应物摇头笑道:“难怪,难怪!您昨天拿来的那些诗,风格和我太相似了,我就有些疑心。我向慕古淡之风不假,但我可不希望你们刻意来迎合我。人的天分不同,各有所长,诗风有差异很正常,这不是仓促之间能改得过来的——你那些模仿我风格的诗刻意迎合,反而丢掉了你自家的长处。今天拿来的这些诗,虽然不是我追求的风格,但确实是好诗。我的长处你模仿不来,你的长处我同样模仿不来呀!只要往自己所擅长、喜爱的方向努力,自可成就诗名。”皎然听了大为折服,觉得韦应物真是懂诗的人,这才把生平所学所想尽情发挥出来,宾主尽欢,从此定交。
后来皎然的一个旧交于頔为他的诗文集写了篇序文,说皎然的作品“极于缘情绮靡,故词多芳泽”,看来这位昼上人的诗文确实是以俊丽见长的。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他的作品,除了那首送李冶的诗之外,都看不出有什么俊丽之处来,多数倒是那种冲淡清空、接近韦应物诗风的作品,比如选在《唐诗三百首》里的名作《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想来是编撰集子时已把那部分隽丽甚至艳丽的作品删去了。据说皎然晚年潜心修行,认为诗文学问“适足以扰我真性”,决心“与松云为偶”,把笔墨纸砚都丢开不用了。那些被韦应物称赏过的诗,自然更不会保留。
编辑/孙栎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