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生者:无所不在

2007-12-29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2007年11期

  每一个多多少少有些利益,有些用处、有些影响的社会单位,如一个风景点、一个医院、一个火车站、一个市场、甚至一个火葬场,只要存在的时间够长,总会衍生一些靠它吃饭的人,如票贩子之类,这些人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一个词:寄生虫。
  这也许不仅仅是一种比拟,这些人类社会的寄生者与自然界的寄生虫在很多方面(诸如角色作用、谋生方式,面对问题以及应对策略)都极其相似,你完全可以把这看成是某种“趋同适应”。
  寄生可能是生命世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有自己的寄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吸虫、绦虫、蛭、节肢动物和某些植物。寄生者(即寄居在别种生命体上并获益的一方)以寄主(即被寄生的、受损害的一方)的体液、血液、各种组织和消化的食物为食。这会给寄主带来很大损害,但一般不会导致最糟糕的局面:死亡。这是一个微妙的平衡,但它无关怜悯与克制,道理很简单:寄主一死,寄生者也就末日来临了。
  然而并不是所有寄生者都与它的寄主这样生死与共,好多寄生物一生要换两个或好几个寄主,这使得它们的生活变得十分复杂。这些处心积虑的小恶棍不在乎寄主的死活,为了顺利进入生活的下一阶段甚至会充当“告密者”,通过出卖这一寄主而投靠新主子。一种蠕虫会弄得老鼠焦躁不安,到处乱跑,从而增加了它们被捕食的机会,这样,这种蠕虫也就进入了“新家”。还有一种吸虫,为了最终进入银鸥的身体,须经两次迂回:先寄生采螺,跟着采螺被鲤鱼吃掉,然后跟着鲤鱼被银鸥吃掉。一方面可说阴险无比,另一方面也是历尽艰辛:如果在第一环节或第二环节出了问题,它也就永远走不完生命之路了。
  寄生物在损人利己和令人厌恶的同时,也许还提供了我们想要的道德训诫:吃这碗饭并不容易。寄生虫死亡率极高。为此,它们大大进化了繁殖能力,为了更为适应寄生生活,它的神经感官和消化系统退化,而生殖器官和吸附器官却十分发达。寄生虫的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如体外吸血的壁虱,可以耐饥3年以上。(可以想象一旦抓到一只热血动物,这只壁虱会多么贪婪。)
  迫于寄生虫的压力,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从内到外,发展多种保护机制,如体外的覆盖层阻挡其潜入,而体内的白血球和抗菌素对偷渡者极力剿杀,甚至很多生存本能,如两性生殖,都与对抗寄生虫有关。至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更是以消灭和杜绝寄生虫为主要目的。
  尽管如此,寄生虫们还是顽强地不请自到,而又驱赶不走。仅以人类为例,据估计,目前人类被蠕虫寄生者为45亿,几乎每个人都被寄生。蛔虫感染人数12.6亿,钩虫10亿,鞭虫和丝虫都是6亿,血吸虫近3亿,另外还有3亿人被疟原虫寄生。
  寄主与寄生虫之间偶尔也会有和平共处,甚至“双赢”的时候,有些寄生虫对寄主并无损害,甚至可以“招安”成为有用的一部分,如生活在我们体内帮助消化食物的细菌,生活在白蚁体内帮助消化木头的鞭毛虫等。这些“好的”寄生虫被另眼看待,但并没改善一点寄生虫的名声。
  不管做一只寄生虫如何能“损人利己”,如何成功,恐怕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和羡慕它们(哪怕那些人世间的“寄生虫”),因为从它们身上发掘不出任何美感和生活的乐趣,想象一下,做一只蛔虫,吸附在气息不通、暗无天日的肠道内,终生于肚里乾坤,五谷轮回之中,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一无所感,一无所知,这样的生命,即使活得再长,子孙再繁盛,又有什么意思呢?
  
  编辑/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