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防长,老面孔?
2007-12-29杨文静
世界知识 2007年1期
五角大楼12月18日迎来一位新老板,接替拉姆斯菲尔德出任国防部长,他就是罗伯特·盖茨。现年63岁的盖茨比卸任的拉姆斯菲尔德年轻11岁,但也是具有相当资历的政坛老手。自1966年开始其中情局情报员的生涯后,盖茨在美国家安全的惊涛骇浪中摸爬滚打了27年,曾服务于六届政府,有着辉煌的政坛生涯。20世纪80年代他曾在里根政府中任中情局副局长,1989年~1991年任老布什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冷战结束之初,他又被任命为中情局局长,直至1993年。过去四年,他担任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校长。今年年初,国会成立两党人士组成的伊拉克研究小组,盖茨受邀再次出山,担任小组成员,在小组即将拿出解决伊拉克问题报告的同时,临危受命,接手防长一职,一举成为布什政府的第二号重要人物。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4/76sFPFu7f7r6duj8236tG3.webp)
态度精明、谨慎,意识形态保守、强硬,崇尚各种名目的创新、改革,这是勾勒新防长性格特点的关键词。当年中情局的同僚称,盖茨是一个精明的政坛老手,“知道如何对付官僚”,他做到现在的职务不是逐级升迁,而是被破格提拔,连升好几级。
盖茨曾在乔治敦大学获俄罗斯与苏联历史学博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情局专门从事苏联情报分析,是个反共强硬派。然而,仕途一路顺畅的盖茨也曾遭遇过两次挫折,这与其有时过于谨慎和取巧的个性有关。美分析家约翰·普芮多斯出版的新书《确保民主:中情局的秘密战争》披露道.盖茨的这一个性使他失去了两次被提名为中情局局长的机会,第一次是因为在“伊朗门事件”中知情不报,造成对权力滥用的纵容;第二次是为讨好里根政府而有意歪曲情报真实性,最终使参院没有通过提名。不过,冷战的结束使盖茨时来运转,忠诚的个性为他等到了机遇,老布什任命他为中情局局长,直至下一届政府找到新人。
喜欢提出各种改革创意,是盖茨多年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练就的又一个特征。但是,其个性中谨慎的成分又使其改革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尽管他被前同事描绘成“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把一切打乱再重新组合的人”,但从其谨慎的性格特点来看,一般认为他不会在担任防长期间加快改革或出台任何新的战略。目前,其首要目标可能是修复拉姆斯菲尔德时期疏远的各种关系,包括重新确立防长办公室与部队将领间的关系,分清各项工作职责,并忠心耿耿地执行白宫政策。
美国内普遍认为,盖茨上台是布什政府要改变伊拉克政策的标志。布什在提名时称,国家需要一个看待伊拉克问题的新视角,盖茨可以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可见,布什对这名六朝元老抱以厚望。在参院军事委员会的听证会上,盖茨初步展露了他的看法,得到两党议员的一致认可,被认为是独立、诚实和坦率的。他认为伊拉克冲突的结果“将塑造今后几十年的世界”,美国在伊拉克既没有胜利,也没有失败,“所有的选择都在桌面上摆着”,需要研究出一个“保全我们长期利益、防止伊拉克陷入混乱”的战略。这一战略将与整个大中东地区的稳定密切相关。他支持美国入侵伊拉克行动,反对尽快撤军,因为“这样会使整个世界陷入危险境地”,美军应在伊保持某种长期存在,尽管数量会缩减很多。以上主张很可能成为未来美国所谓新的伊拉克政策。
由此可见,盖茨在原则上与拉姆斯菲尔德并无太多分歧,白宫用他取代拉氏不过是转移视线之策,同时也为自己找一个更听话的代理人而已。换言之,关在对外战略和策略上不会发生方向性的变化。在伊拉克问题上,盖茨的上台意味着会有一定微调,对他的任命也有利于美对伊朗、叙利亚采取相对温和的政策,但总体而言,一切仍在既定的框架内缓慢演进,包括美对台政策,国防部会继续扮演鹰派的角色。因而,盖茨这个新防长发挥作用的余地并不大。他告诉媒体自己其实最喜欢的,还是当大学校长的日子,或许就是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无奈吧。不管怎样,盖茨此次“受命于危难”,重拾与布什家族的“精诚合作”,是否能引导国家安全这艘大船安然前行,防止重蹈“泰坦尼克”的命运,靠的不仅是其高超的技巧,恐怕还要几分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