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2007-12-29李天芳
中外企业家 2007年9期
中小企业是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05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进出口额达156.03亿美元,占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的34.6%,同比增长37.5%,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一支最具活力的力量。然而,与东部地区同类企业发展相比,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经营环境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明显滞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经营环境的重大变化,选择和制定正确科学的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赢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西部外贸中小企业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1.西部外贸中小企业进出口额增长迅速,除西藏外,其他省、市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2005年西部中小企业出口额为104.80亿美元,同比增长44.1%,进口额为51.23亿美元,同比增长25.7%。进出口总额为156.03亿美元,增长37.5%。其中除西藏为负增长以外,新疆、四川、广西、云南、陕西和宁夏的增幅均达30%以上。
2.西部外贸中小企业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西部中小外贸企业在外贸方式上基本都是采取比较初级的单一出口形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绝大多数属于专一经营商品进出口的流通型公司,只进行转手买卖。
3.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繁多,涉及工矿产品、农副产品、药用动植物产品、手工艺品、劳动密集型加工制成品等多个种类的商品。
二、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
自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为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对于西部外贸中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可以从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1.加入WTO使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入WTO,给中国的整个外贸活动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对于从事外贸经营的西部中小企业来讲,WTO中的相关条款和规定也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表现在最惠国待遇和非关税壁垒的消除,有利于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利用优势资源开拓外贸业务,降低出口成本,扩大销售额,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加入WTO后,根据国民待遇条款和关税减让原则,外商投资将全部拥有进出口经营权,进出口经营权将不再是特权,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基本权利。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意味着我国外贸企业原有垄断优势的丧失,西部一些中小外贸企业原有的特权也逐渐丧失。同时,由于关税的减让削减了商品进口的成本,吸引更多的国外企业直接进驻中国市场,西部地区因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成为外商投资的目标市场,这对于规模小、资金少、实力较弱的西部外贸中小企业来说,不仅要与同类企业进行市场竞争,而且还要与国有外贸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展开市场竞争,竞争压力空前加大。
2.随着我国中小企业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关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规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0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颁布实施,确立了国家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该法颁布实施后,西部地区设立了各类中小企业法律服务机构、法律顾问团,并开始构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网络,使中小企业能够共享法律服务资源,提高中小企业外贸经营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为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3.自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为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特别提出加大西部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贸出口的政策措施,从而为促进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4.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适合中小企业从事外贸经营。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从而使得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西部某些领域难以发挥其规模经营的优势。而西部中小外贸企业具有规模小、机制灵活的特点,可以立足本地资源,针对某一细分市场,灵活地开展外贸业务。此外,随着加工贸易逐渐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产要素成本的比较优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的一些业务。
5.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发布本企业的信息,从而大大降低了外贸经营的门槛。这对于地处西部的中小外贸企业来讲,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其地处偏僻、信息闭塞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缩小了因其规模小、资金不足而产生的与大企业获得资讯、信息方面的差距。
三、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及战略选择
当前,由于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地区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不仅在企业数量上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而且表现在应对市场竞争时,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从而制约了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的困境
⑴资金少、技术落后、外贸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当前,西部地区外贸中小企业最需要的是资金、技术、人才等重要的经济要素,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外贸中小企业自有资金较少,可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很少,加上外贸经营的风险较大,因而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使得资金不足成为西部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技术方面,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加工工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技术含量低、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弱;在人才方面,西部外贸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外贸人才缺乏。从事外贸经营业务需要有坚实的国际贸易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但是从西部中小外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与构成来看,大部分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有关国际贸易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培训。虽然近几年,受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西部外贸中小企业也开始从高校中引进了一批专业性人才,但最终能成长为企业业务骨干的并不多,很多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就因西部的落后而相继“东南飞”,人才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⑵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发展战略也是造成西部中小外贸企业竞争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中小外贸企业是国家外贸体制改革的产物,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原来的国有外贸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革和民营化改革而来的。由于外贸中小企业的改革不彻底、不规范以及产权不清等问题,使得企业的管理混乱,经营管理中计划经济的痕迹还比较明显,管理者素质低,缺乏一套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吃大锅饭、任人唯亲等现象还普遍存在。不仅如此,企业在从事外贸经营活动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科学的发展战略,许多外贸中小企业甚至没有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出现了“无战略危机”,导致企业发展出现盲目性,发展后劲不足。
⑶在政策方面,尽管西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西部企业外贸出口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政出多门,各种政策的相互协调性较差,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大轻小思想,政府机构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对西部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制定政策方面,缺乏和中小企业的信息沟通,造成某些政策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尚待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2.西部中小外贸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⑴灵活运用优势资源,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确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是西部外贸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 波特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一般有三种竞争战略可供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往往规模较大,在行业内能够长期保持低成本运作。由于西部外贸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技术开发能力较低。因此,成本领先战略缺乏应用的现实条件,也不大可能通过技术开发创造产品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来实现差异化。集中战略以在很小的竞争范围内做出选择为基础,选择行业中的一个细分市场或一组细分市场,通过实施竞争战略赢得竞争优势。这种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集中和差异化集中,成本集中是指企业在它的目标市场内追求成本优势;差异化集中是指企业在它的目标市场内追求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必须灵活运用优势资源,深入分析市场机会,合理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宜的目标市场,在准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选择以低成本和差异化为手段的集中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为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奠定基础。
⑵利用互联网,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努力提高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水平。 由于受资金和地域等方面的限制,在企业形象和产品促销上,西部外贸中小企业难以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自建网站或者与知名网站合作来宣传企业、推广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网络来了解和熟悉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法律和市场等信息,为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信息支持。
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思维,是西部外贸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管理是生产力,加强管理就是发展生产力,创新管理思维就是要转变管理思想,变革管理手段,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和方法。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效率低下,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长远规划。因此,加强管理,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是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⑷确立振兴外贸,人才为本的战略思想,培养和引进专业性外贸人才,是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际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应确立人才为本的战略思想,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创立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努力为人才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