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企上市看豫中发展
2007-12-29霍慧智
中外企业家 2007年9期
河南和四川历来就总有某些相似之处被拿来对比,比如地理位置同处中西部、同为工农业大省、都是中国的人口大省等。但近几年来,四川省的发展步伐明显地加快了。一方面是借力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政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重庆从四川划出,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后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及最近“成渝特区”的获得批准。但是这些外界有利的因素只是“沃土”和“东风”而已,如果四川不是一粒优质的种子怎么可能生根、发芽、迅速成长!那么,对于同样怀有工业强省之梦却在“中部崛起”中被湖北(武汉)盖过风采的河南而言,可以从这个昔日伙伴身上借鉴些什么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四川省已经和正在谋求上市的企业及相关情况,解析四川的工业强省之梦,以期从中得到对河南发展有些许借鉴意义的几点启示。
一、河南和四川的历史渊源
(一)两省的相似之处
1.同为中国工业大省的河南和四川。河南的原煤、铝、黄金、平板、玻璃、水泥、拖拉机、棉纱、化纤、机制纸及纸板、卷烟、家用电冰箱、彩色玻壳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四川的冶金、采矿、化工、机械、宇航、电子工业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同为中国农业大省的河南和四川。河南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四川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
3.同为中国人口大省的河南和四川。重庆成为直辖市之后四川把中国人口第一大省的宝座拱手让与河南。截至2005年底,河南总人口为9 768万,四川为8 642万。
4.两地同处广袤的中国大陆的中西部地区。首先,因为远离沿海,这里根本没有“特区城市”、“沿海开发城市”,所以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没有刮到这里;其次,他们既不属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也不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当地也没有浦东新区或者滨海新区,所以当这些区域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他们仍旧是贫穷落后的中部平原和西部山区。
5.现在,两个大省又怀揣着同样的梦想:从工业大省变成工业强省。
(二)两省的不同机遇
1.1997年以原四川省重庆、万县、涪陵三地级市区域设中央直辖市重庆,由此,从四川划出了我国面积最大、行政辖区最广、人口最多的中央直辖市。这无疑对重庆周边四川各市县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
2.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西部经济高地,成都和重庆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实施地带。
3.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尽快崛起”。但哪个城市能成为中部地区中心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湖南提出的“长株潭新区”,湖北确立的“大武汉一小时城市圈”都成为河南提出的“郑汴一体化”或者“中原城市群”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4.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成都和重庆成为首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第三个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首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二、川企上市情况及其对河南的启示
(一)已上市企业及相关情况
1.四川、河南与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市公司总量对比
四川证券市场在全国起步较早。截至2007年8月6日,沪深交易所A股挂牌上市公司总数为1 448家,其中注册地在四川省的一共有61家,占两市上市公司总家数的4.2%,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个排名中列第7位。而沪深两市中注册地在河南省的上市公司为33家,占两市上市公司总家数的2.3%,列第14位。其上市公司家数与四川相比,仅为后者的54%。两省与其他各地上市公司总家数、所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比重及排名情况如下表1所示。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⑴四川省上市公司总数不敌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和山东。因为这些省、市基本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中,都属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四川目前不属于这一梯队,但是可以看出,它的经济发展正在追赶这些地方。
⑵四川在所有中西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山西;西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中上市公司总家数位居第一。
⑶相比较而言,河南在上市公司总数上不仅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第一梯队的各个地区,而且,在“中部崛起”六省中,仅稍多于山西、江西,与湖北、安徽、湖南三省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只有具有一定资本实力、业绩增长良好的公司才能依法上市。上市对企业来说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可以用最快捷的手段募集到更多的资金来发展自己,此外,上市公司由于受到公众的关注和监督,可以推动企业建立更加完善、规范的经济管理机制。而对于上市公司所在地而言,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可以带动区域内行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等等,进而使区域经济进一步增长,而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又催生了更多的优秀企业,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里,经济规模庞大与上市公司众多相得益彰的成因,也是四川省着力助推省属企业加速上市的动力所在。
2.两省上市公司公司所属行业的对比
通过分析两省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发现:
⑴在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划分的20个大行业中,四川省上市公司覆盖其中的13个行业,而河南省上市公司仅覆盖9个行业。
⑵在生活消费品的子行业饮料业中,四川有五粮液、水井坊、沱牌曲酒、泸州老窖4家白酒企业上市,其中五粮液更是深市权重前50只股票中的第3只、两市权重前50只股票中的第18只。相对而言,河南省的杜康酒是我国酿酒的鼻祖,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被曹操诵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目前,河南有两家杜康酒企业,一家是汝阳杜康,是1972年根据周总理“复兴杜康,为国争光”的指示,在杜康造酒遗址——汝阳兴建的,其产品“汝阳杜康”已通过原产地标记注册,出口俄罗斯、欧美、东南亚等59个国家和地区;另一家是伊川杜康,该公司建在当年杜康酿酒曾经取水的“虎泉”遗址上,拥有亚洲最大的酿酒车间,其商标“杜康牌”2006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⑶生活消费品的子行业食品制造及食品加工行业中,四川有新希望和高金食品两家,河南有著名的双汇和莲花味精两家,但是河南在这个领域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可挖。例如“三全”和“思念”两家优秀的速动食品企业,他们都是驰名中外的品牌,其中“思念”已于2006年8月在新加坡实现海外上市。
⑷在公用商贸的子行业旅游业中,四川有一家上市公司就是峨眉山,河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没有知名的旅游企业上市。河南坐拥中岳嵩山,而跟嵩山相关的少林寺、少林武术更是享誉世界;另外,洛阳还有一向被尊为“国花”的牡丹和龙门石窟,而且龙门石窟与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分别在2000和200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西浓缩了晋商300年商业传奇的“乔家大院”广为人知,但河南更有巩义的“康百万庄园”,它的规模是“乔家大院”的19倍大,记载了康家400年的财富神话。
⑸作为农业大省,四川省有3家农业上市公司,其中包括1家渔业公司和1家农、林、牧渔服务公司,而河南同样是农业大省却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河南的农业物产难道不够丰富吗?非也!河南除了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外,还是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还有国内知名的信阳毛尖茶叶等等。
⑹地产建筑类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助推器,尤其是最近几年,但是作为国内人口的第一大省,河南竟然一家房产建筑类的上市公司都没有。四川虽然不多,但是有两家这方面的公司上市。
⑺作为现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媒类公司的发展也不应忽视,四川省有1家传媒公司和1家通信设备公司上市,河南在这个方面也是空白。
⑻在金融行业中,通过分析成都建设的主营构成可以发现,从2006年末到2007年上半年,它的主业已从房地产及相关行业转到证券及相关行业。完成了从房地产到金融的跨越。
⑼唯一一个行业河南的上市公司数目超过四川的是煤炭采选业,但这点成绩多多少少让人感觉有些侥幸的成分,因为这更多的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
(二)拟上市公司及相关情况
从2006年开始,四川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而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加速四川优势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有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1.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⑴2007年6月在四川省金融工作座谈会上,省长重点指出要推动四川优势产业企业上市做大做强;
⑵在四川证监局向省政府递交的《利用资本市场扩大四川直接融资的意见》中,他们四川省定下的目标是: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时间里,力争上市公司总量突破100家,今年内争取三至四家公司发行上市;
⑶四川省经委上市办与深交所签署《四川省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为此,深交所还在成都为企业举办培训班,讲解上市政策,并提供机会让四川拟上市企业与已经在深交所上市的60多家企业高管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地方政府积极扶持的态度能够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信心和活力,我国其他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在扮演着这个角色,河南也不例外,但是学习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总能让失误少一些。
2.四川着力打造工业强省的“4+3集团战略”,即水电能源、钒钛、重装三大国际知名的一流产业群和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中医药、农产品四大国内知名的一流产业群。
河南正在打造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九个城市的中原城市群。该城市群占河南土地总面积的35.1%、占河南总人口的41%,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基本上沿“陇海线”和“京九线”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大“十”字型核心区。区域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任意两城市间不超过两小时,而且资源丰富、产业完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各个城市不仅可以从地域上融合,还就优质资产整合进行合作,推动各行各业各地的行业尖兵上市,谋求更大更好的发展。
3.在上市板块的选择上四川采取主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双板发力的方式。在主板市场上,已上市的四川省内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中的龙头都有不俗的表现。如酒类板块的五粮液,农业板块的新希望,旅游板块的峨眉山,天然气化工板块的泸天化,电子信息板块的四川长虹,装备制造板块的东方电机、东方锅炉,钢铁有色板块的攀钢钢钒等。成都建设更是于2008年8月7日,在牛市行情及“成渝经济区”地域概念的双重推动下跻身百元大股的行列,股价最高达到159元。
深交所的中小板为广大中小规模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中小规模企业可以解决经营中经常出现的资金瓶颈问题,使他们可以有机会融得资金去发展壮大自己。截至2008年8月6日,深圳中小板共有上市中小企业146家,具体各企业所属地区如下表3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中小板146家上市公司中,浙江省就有34家,为中小板上市公司家数最多的省份,在中小板中占有23.3%的比重,在浙江省上市公司总数中也占到33.3%的比重;其次是广东、江苏、安徽、福建,河南、上海、北京排在第六位均为4家,四川省中小板上市公司是2家,居第七位。可见,在这方面,四川和河南均不占任何优势,跟中小企业数目众多的江浙、粤、鲁地区根本无法相比。
也许正是看到了与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在中小板上市方面的差距,四川省加快了推动优势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的步伐。在2007年7月四川省确定的79家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名单中,有70%以上的都是拟定在中小板块上市的企业。
河南同样也可以借鉴相似的战略布局。除了把各行各业中符合沪深两地上市条件的龙头企业在主板上市外,更多地可以把各行各业中经营业绩优秀、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在深圳中小板上市,后者尤为重要。因为资金短缺一直是国内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发展瓶颈。
总之,通过优秀企业上市,一是可以为本企业的发展融到可贵的资金、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完善公司的结构治理等;二是可以以点带面,通过上市公司带动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当地经济增长;三是通过多个上市公司形成的合力,在行业内产生集群效应促进行业的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多个行业的发展就能整体上增加就业、提高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良性循环。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