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的教师心理调适
2007-12-29黄海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0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探究;能力;适应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要求的变革是深刻的,需要教师角色意识的重新定位与适应。教师心理如何适应新课程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以及教学潜能的发挥。教师如果调适不好自己的心态,在与新课程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就可能导致某种程度的系统功能失调,并最终影响新课程改革。而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又将成为他们新的压力源。因此,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进课改进程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探究
新课程环境下,要求教师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化,赋予静态的课程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气息,使作为课程学习主体的人与作为课程内容的客体之间完全融合。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立体多向传递转变。为实现这种转变,要求教师深入认识教学过程,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1)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3)组织教学内容的能力;(4)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能力;(5)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6)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7)教学监控能力;(8)组织教学团体能力;(9)言语表达能力:(10)教学反思能力。
二、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以权威自居,不自觉地怠慢、冷落了学生,教学形式以灌输为主。新课程则强调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合作、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因此,可将教学定位为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与此相适应,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既要注重师生间的交往,也要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一项重要任务。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坦率、合作的师生关系,既是教师成为促进者的第一步,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师要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对学生表现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精确的移情性理解与真诚是至关重要的。
三、环境适应
心理科学表明,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动态演变的催生剂。实践表明,在近两年来的课改实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不适应。如:无法面对现实,惟恐新课改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成绩;教育体制改革和全面评价制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教师往往因压力过大“疲于奔命”而导致心理危机。这不仅影响其传道、授业、解惑作用的发挥,而且还可能给学生带来伤害。
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调整认知偏差;要有较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开拓自己的视野,寻求新的发展;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迎接课程改革,以比较理智和宽容的心态看待改革进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以较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这些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另外,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坦然地接受它,并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和再提高。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电邮:houliying66525@sina.com)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