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
2007-12-29牟长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年10期
在我国社会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人口迁移流动的日益频繁,“留守儿童”队伍在逐渐壮大,农村中小学里的“留守学生”在逐年增加。“留守学生”由于缺少应有的关爱和教育,权益得不到及时保护,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
对“留守学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性格内向、孤僻、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有些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甚至偏离“常态”。亲情的缺失是造成“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显示,50%的“留守学生”遇到烦心事会闷在心里;66%的“留守学生”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原因是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找不到感情的支撑;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在父母外出后就自己“开笼放雀”,行为变得大胆放肆,为所欲为,无人能管。
“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从小的方面看,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家庭的稳定;从大的方面看,关系到我们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20f6140592008d7e2c66e4694fde2187bcd403e7f2d0071a8d6e605d3411f7a1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要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将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比如学习情况、行为习惯、情感、能力的发展等;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做到定时与子女沟通感情,了解其在校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二、开展活动,陶冶情操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因此,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如让学生参与出黑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驿站”,帮助“留守学生”解开心灵的“疙瘩”,并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目前,“留守学生”的队伍仍在继续不断地壮大,“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贵州省凤冈县新建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