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计算教学中若干问题浅思

2007-12-29王越人

中国教师 2007年1期

  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一切计算似乎都可以也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来解决。计算机和网络的确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大改变。然而,国内外研究表明,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媒介并没有像想像的那样带来神奇的效果,电脑也无法取代大脑的计算功能;脑力计算能力依然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以及培养逻辑思维的根本途径。因此,计算教学在基础教育——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数学计算教学效率仍值得深入研究。
  
  情境设计在计算教学中的作用
  
  计算教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其内容的枯燥性,学生不爱学,教师也怕教。问题的根源在于数量计算的抽象性质与处于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具体运算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增加计算的情境性是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数学更多地走向孩子们的生活是小学计算教学的关键。
  现实生活中的计算大都与情境结合,如:买商品中的花钱学问;按照体重及健康状况解决一个人一天食盐的摄入量问题;根据不同年龄计算每天每人需要多少蛋白质等,都属于此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大胆设计学生喜欢的与实际生活相符的教学情境,让情境贯穿整个课堂。这样,既不喧宾夺主使教学远离计算内容,又能突出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既能达到教学要求,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的核心是将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与计算联系在一起,巧妙地设计问题,有效地组织学生研究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做有心人,在平时生活中处处留心,注意观察学生生活的特点。学生生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不同地区生活也各具特色,农村有农村生活特点,城市有城市特点。不能将别人的东西生搬硬套直接拿过来。比如计算车流量问题,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就不是个感兴趣的问题了。
  
  对几何模板的理解与使用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数学》第二册和第四册教材,在计算教学的内容上增加了几何模板的使用,通过模板教学,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辅助计算。但是许多教师还不能理解几何模板意义与价值,因而在使用中也会产生不少偏差。
  计算是一个对数量及其关系逐步认识的过程,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需要经历。但现在人们在数的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个过程,把经过漫长岁月而形成的数的概念“突然”地教给儿童,要让他们强行接受,这必然要断裂他们自然认识的过程。而借助模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形成,从而有助于理解计算的过程和意义。因此,使用模板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知道了一种学习工具,更重要的意义是通过“复原”儿童认识过程,减少儿童认识中的焦虑。教师必须要清楚这一点,否则不能将模板功效充分发挥。在运用模板教学时,教师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最好从一年级开始教学生认识数时,就采用模板辅助教学,这样学生就会逐步熟练使用模板。教师开始教学生认识数时,不要离开物体去教,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
  
  算法多样性与优化
  
  数学的一个基本功能是训练思维能力,因此不能只局限于结论和答案。算法多样性与优化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多样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优化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多样化与优化的思想相结合,必然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另一方面看,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教学还会反过来促进数学教学思想的变革:第一,它更强调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思想更能体现创新性学习的思想。第二,它更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问题呈现后,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积累和已有的学习资源的差异,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而同伴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问题解决方式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加强合作与交流,在研讨探究中追求算法的多样性,在比较中求得最佳算法,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