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团建设 引领学生文化
2007-12-29杨雪梅刘灭资
中国教师 2007年1期
学生社团是学校管理和引导下的学生自发组织,是学校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它植根于学生中间,代表的是校园内最有生气、最耀眼的学生文化,它自然就成为学校教育中最美丽的风景。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中学不重视社团建设,更不重视社团在学生文化引领中的作用,学生社团多数处于半休眠状态,难以承载应有的文化功能。学生社团建设亟待加强。
一、中学生社团无力的原因
就目前大多数中学特别是高级中学的情况来看,学生社团的规模相对于大学要小得多,参与人数也较少,因而在学生中缺乏很强的影响力。套用一句现成的话就是“星星之火”,难以在校园形成“燎原”之势。其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日趋增强的高考压力。一般的情况是,随着年级的增高,高考压力的增大,学生对社团的热情普遍存在递降的趋势。可以这样描述:高一热度很高,参与积极;高二热情渐减,主动精神衰退;高三年级则是退隐江湖,埋首题海,事不关己。
纵观高中三年的全过程,不少教师从高一开始就对学生强化高考意识,不少学校竟把“高一当作高三抓”当作高考的制胜法宝,全然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千篇一律地把学生“锻造”成答题的机器。身陷题海之中,学生课余时间极少,有的甚至顾不得休息,哪里有时间去从事社团的建设。由于把高考成绩当作唯一的一把衡量学校教学业绩的尺子,教育的评价体系敌不过社会的功利主义,学校育人的功能已经异化成了制造机器的工厂。于是一味求深的课堂被认为是扎实,照着高考的固有题型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课堂被认为是本色当行。如果在课堂上稍作迁移,开阔视野,注重熏陶则就被嗤之为花里胡哨,必被打入另册。在此情况下,一个教师不需要具有宽广的视野、丰厚的底蕴以及激情四射的才情,只要熟记几种题型、几种解题方法,就能堂而皇之地以“骨干”自居。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学由艺术异化为技能,教师由艺术家异化为匠人。在这种氛围下,教师间比的是分数高低,而不是真正的学术与造诣。由于不把学生当作自我实现的主体,不少教师自然就会对学生社团初为漠视进而抵制了。在他们眼里,学生社团被认为是丰富学生业余文化、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形式,社团仅仅起到“花瓶”的作用。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单位就业门槛不断提升,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名校的竞争日趋激烈。校园浓厚的“高考火药味”必然会带到家庭之中。在学校排名次、细化学情分析不厌其烦的动员之下,家长们竞相购买教学参考资料,争着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课,竞相延请家教老师。于是,莘莘学子便丧失了仅有的夜晚,丧失了可贵的星期天。
由于学业压力大,课余空间小,不少对社团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难以有锻炼的机会和崭露头角的环境,在投身社团建设的过程中,他们总会让人感到独立工作能力差、主动精神弱、创造性不够,难以在短期内做出出色的成绩。这种先天性的贫血,势必会出现中学生社团普遍缺少影响力这一情形,而随着年级的提升,中学生社团日渐式微,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主动求知、学会创造已成为一种潮流,不少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打破中学教育的瓶颈,如何让广大中学生挣脱枷锁,在众多的方法中,大力提倡中学生社团建设、营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应当是中学教育进行自我拯救的一剂良方。
在认真构建中学生社团这一工程中,不妨采取以下一些对策:
第一、更新观念,主动追赶世界潮流。表现在学校领导身上,就是要求领导一方面能承担高考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从培养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主动求知,大胆创新,为学生构建平台。笔者所在学校的领导十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认真选派工作能力强、对学生社团有热情、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在评优、晋级和外出学习中对这些教师予以倾斜。努力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保障,积极与所在社区取得联系,鼓励学生走出去,与社会接触。与此同时,倡导学生参加社团,发挥自己的优势。近年来,我校艺术、体育考生逐年增多,现已形成特色,学校因而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的道路。更新观念表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与此同时,广大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中精心备课,精心选题,认真教研,努力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敢于追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天地,积极引导学生,并且率先垂范,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用自己的行为去激励、去丰富校园文化。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追求大视野,提倡大课堂,让学生主动求知、自觉创造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历练。
第二、中学生社团在自身建设过程中,也要主动与学校中心工作合拍,把自己的建设置身于学校整体的文化建设之中。绝不能脱离学校整体工作而简单地去追求所谓的社团兴盛与繁荣。我校“时政社”创办两年以来,成绩卓著,连续两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社团”。其中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密切关注学校教学动态,密切联系师生实际,自觉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现在,时政社社员遍布高中三个年级各班,时政社刊物《时政周报》及时报道学校重大事件,着力展现师生风采,其固定栏目“校园新闻”、“名师风采”、“名生介绍”、“时事短评”、“一周大事”等深受师生好评,在当地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为树立学校形象、打造学校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中学生社团建设要主动与课堂教学发生关联,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这也是社团得以发展的坚实基础。我校《时政周报》设专栏关注课程改革,学生文学社刊物《江钟》设专栏刊载学生优秀作文,定期推出各种写作指导,深受师生欢迎。不少教师鼓励学生投稿,文学社稿源丰富。校园网上,时政社、文学社的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以上这些做法,为我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此之外,制定社团长远规划、不断完善制度、注意创新培育特色、努力提升社团文化层次、打造精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展现社团的风采与实绩等也都是建设高中学生社团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