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07-12-29

中国教师 2007年1期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课堂心理气氛,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进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同行切磋。
  
  一、定位要“准”
  
  合作学习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所谓定位要“准”,即:
  1.目标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统帅。任何一堂课教师教学中的组织、手段和方法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只有目标落实才能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我们要避免小组合作的形式过多过滥,更要杜绝把公开课作为自己作秀的工具。要做到目标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特别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此基础上,要了解学生原来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估计到学生学习新知识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对这些问题教师应有预见。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使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式落实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
  2.内容准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每节课都有特定的教育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不能不分教学内容,不管教学方式,不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实际情况,一刀切、一个尺子。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都不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3.时机准,时间合适
  时机准是指在最恰当的时间安排合作学习。若学生自己不想交流,那么小组交流只能是一个空壳。小组合作学习除了把握时机外,还要有充分的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合作学习就会流于形式。例如,当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未进入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学生还在进行激烈争论,教师就强制学生停止;思维敏捷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就转向下一环节,没有给思维相对迟钝的学生独立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这些都会使合作学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过长,以至于学生说一些漫无边际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玩耍现象,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绪。由于课的性质、目标有不同,学习任务有大小与难易之分,因此,在分组合作学习的范围、时间上应适当控制。“分组合作学习”也不能过于频繁,一节课安排数次,学生犹如“赶集”。所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恰到好处,而且要合理安排合作时间,使它变得既适中又紧凑,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二、分组要“活”
  
  1.组织形式优
  分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好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分组,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授课形式来确定分组方式,一般采用动态分组与固定式分组两种。动态分组:可分为同桌分组或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组;还可安排随机分组:合作学习时,让每个大组中相同编号同学临时组成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回原大组。前者分组除灵活性较大外,由于学生平时交往频繁,更有利于合作与交流;分组的时间节省,教师也不需要提出更多的要求;以便于组内互学、互帮、互补、互促。后者分组改变了呆板的组合形式,学生感觉新鲜有趣,课堂气氛活跃,兴趣高涨。但从学生间存在着智力、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学生参与度均衡等因素考虑,通常采用固定式分组。固定式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的原则,人数以4–6人为宜,兼顾男女比例。组间同质,目的是为了创设竞争的教学环境,促进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组内异质,利用组内学生之间的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优势互补,力量均衡,因为合作学习把班级看作由几个组组成的“个体”,无论什么形式的学习都以组为单位。因此,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现象是合作学习的终极目的。
  2.活动形式活
  合作学习活动形式可采用讨论、实验、练习等。
  一是小组合作的讨论学习。小组合作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就是合作讨论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语言交流的场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他们互相启发,弥补了课堂发言机会有限的缺陷。当然,如把握不当,在时间上会影响整堂课的正常进行。讨论学习中,教师出示的讨论题要新、活、巧,把握在新知识入口处、新旧知识衔接处、理解知识的疑难处、解决思路的转折处、学生思维受到干扰处,组织分组讨论。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防止产生消极影响。尤其,要避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而没有让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表独特见解的现象。
  二是小组合作的实验操作演示。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统一地把握数学知识。实验分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大胆猜想和发现,再动手实践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观察一些特殊的角,如三角尺上的角,使学生明确角是有大小的。然后,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实践,让组内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不仅掌握叠合法的步骤,而且懂得在比较角的大小时,会出现小于、等于、大于三种情况。
  三是小组合作的练习训练。正确的练习方法是学好知识,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在练习分组时,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研究课本上的习题。同时要对不同类学生完成的习题进行认真的设计,练习设计要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在此基础上,安排练习时:(1)内容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与课本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必须考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水平,必要时可以作适当的补充,以保证他们在练习中有一定的思维基础,促进问题的解决;(3)注意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的搭配,通过适量的练习,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愉快。
  四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指导。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训练。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给学生必须的合作技能的基础。同时,指导如何给自己小组起名、组内轮流执政、编号。也要教会学生在小组内怎样分工,怎样倾听别人的发言,怎样讲解自己的意见,怎样评价别人的发言,怎样正确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怎样正确处理组内矛盾等常规知识。
  
  三、评价要“巧”
  
  无论是课内合作学习还是课外合作学习,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或是自主探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评价通常分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老师对学生(组)的评价。评价应合情、合理、全面、公正、客观,真正使评价“促进合作学习的发展”。
  一是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能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互说要给学生有说的机会,说的时间,说的内容,说的要求。可以让同桌学生互说,小组讨论说,全班同学抽说,自己对自己试说。简单问题鼓励差生说,复杂问题优生说。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说与别人不同的意见和方法,敢于说出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错误的原因。教师要多指导,切不可让互评走过场,摆花架子。
  二是组与组之间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的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中,有的小组代表的发言往往不是代表本组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这时允许本组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作补充。在此基础上,让另一小组的代表讲评的同时提出不同看法。如板演中允许学生对本组代表出现的错误自行上来订正,允许其他组学生上来批改;允许学生主动质疑问难,评价其他同学的发言甚至敢于评论,反驳教师发言等。这样的评价,让全体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机会,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将大大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与品质结构形成的速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
  三是老师对学生(组)的评价。评价中:首先,要从过去重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移到学习多方面的评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