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寰、麦尔·威斯特访谈录: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
2007-12-29洪明许立新
中国教师 2007年1期
前言:每所学校都想成为好学校,每位教师都想成为好教师。但是,这对于许多学校和教师来说还是那么遥远。近年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展的学校改进项目,旨在借鉴英国的学校改进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改进”模式与理论。几年的实践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此我们请到了该项目的中英双方负责人: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迈尔.威斯特(Mel West)教授,请他们谈谈有关情况,希望对中国的学校改进有所帮助。
史静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教育史、国际与比较教育、教师发展、性别与教育等。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但仍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问题,主持大学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的相关课题。
麦尔.威斯特,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现任院长。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与领导力、教育经济与财政等研究。在英格兰、香港等地长期进行学校改进项目研究,在学校改进领域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洪明(以下简称洪):我们知道,作为中方项目的负责人,您原来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关注中小学学校改进——这样实践性非常强的事业呢?
史静寰: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30多年了,当过中学老师,也培养过中、小学老师,一直很关注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问题。我深深地知道:每个当老师的人都想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每个学校也都想成为让师生为之骄傲的学校,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时常会出现落差,美好的愿望并不总能成为现实。所以,走进基层学校,切实帮助一线教师成长,实现他们的梦想首先是出自于我个人内心深处的责任和情结。
其次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变革对我们教育研究者提出的挑战。当前,中国正处于不断变动的转型时期,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教育与培训铺天盖地,教师接受了大量新教育知识和信息。客观地说,这些知识和信息大体上反映了当今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但遗憾的是,对于教师来说,这些未必能成为教师改进教学的动力和资源,甚至许多教师反映,接受了某些培训之后,他们的教学能力非但没有提升,反而失去了教学的自信,变得不知所措。如何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化解外在的培训与教师内在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如果我们把学校改进的主题纳入“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学校置身于社会环境的巨变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人口流动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等,都构成了对学校改进的外在压力。不管学校与教师是否愿意,是否准备好,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他们都必须应对外界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使学校和处在一线的老师更有准备、更加自信、自如地应对变化,成为“变革动力的专家”,是教育研究者、教师培训者在现阶段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学校的变革与改进期,在这一时期,研究型大学必须参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的研究者,当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改革的最前线,但是不能再去重复那些已为一线教师所厌弃的灌输性培训或“我出思想、你来实验”的单向式研究模式。我个人认为,要真正使教育理论走向教育第一线,不能靠硬性灌输,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教育实践者的头脑中,也不要指望把自己的教育理论完全照搬到教育实践者的知识体系之中。
洪:现在类似学校改进、教师培训的活动比较多,很多都大同小异,中英学校改进项目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有哪些特色呢?
史静寰: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学校改进项目(School Improvement Pr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