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超载”之痛

2007-12-29秦咏中

中国教师 2007年1期

  《工人日报》曾刊发了一则报道,大意如下:
  在福建福州的一些中学里,作业得到老师批改,竟成了学生的“奢望”。一些中学的学生反映,老师都是随机抽取一些作业进行批改,如果“运气”不好,就可能抽不到。最为极端的是,竟有学生一个学期的作业都是空白。原因何在?一刘姓老师解释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精力不允许。他说,自己教了三个班,每个班都有60多个学生,近200份的作业实在来不及全部批改。据了解,这一现象与一些学校不顾现有师资状况盲目扩张有关。一些重点高中每个年级从8个班突增到了16个班,而且班级人数都突破了70人。师资本来就与班级数、学生数不配套,再加上一些学校又办了分校、私立校,使得师资缺口更大,老师难堪重负,只好偷工减料。
  读罢这则消息,笔者陷入了沉思。就像“交通超载”一样,教育也“超载”。笔者以为,“教育超载”与“交通超载”一样,都是后患无穷的!它无疑悖离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教育不能承受之“痛”。
  
  一、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育超载给教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且,这负担是身心两个方面的。“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但是,教育工作需要的恰恰是教师的理念与时俱进,观念不断更新,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实现这样的目标,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否则专业发展就不能得到保证。没有时间,又要发展。岂不是“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吗?
  近年来,虽然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教师们叫苦不迭的是——时间在哪里?那些超载班级的老师,完成班级教学任务已属不易,又有多少人有时间致力于专业发展呢?
  
  二、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观照
  
  什么样的班额是科学合理的?就小学而言,依照教育部有关规定,班容量一般应为45人左右,最多不得超过55人。当学生数达到70、80,甚至更多的时候,很难想象,教师如何能做到“面向全体”。一些有差异的学生,又如何能得到老师的特别观照。
  由于人多,“超载”班的学生在课堂上往往缺乏自我表现的机会,讲课成了缺乏互动的单向灌输,课堂变得乏味枯燥。于是,“超载”班出现了很多“板凳队员”、“候补生”,一年到头都很少轮上提问的机会,上课好像与他们毫不相干,其发展实在令人堪忧。这并不是因为老师不去关注他们,而是因为老师已经处于“无法招架”的尴尬境地。
  
  三、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教育超载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些城区学校或名校。其充裕的生源来自何方?几乎全来自乡村学校、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这种流动既造成了城区学校的超载,又造成了乡村学校生源的枯竭。然而,问题是,近年来各地对乡村学校的建设投入有所加大,这实际上已经造成了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
  
  超载的学校,班级常规管理的难度相对于正常班级而言要大得多。其偶发事件往往也会增多,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也随之增多。
  
  五、淡化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一些名校原本肩负着实验任务,当班级超载以后,教师们首先面对的是沉重的教学任务,实验又从何谈起?于是,一些原定的实验项目或刚刚开题就夭折,或艰难实施一阵子以后半途而废。不仅如此,在超载的重压下,有些学校长期形成的特色也不那么明显了,甚至连教学质量也随之滑坡。
  谁在承受着教育超载之“痛”?学校在承受着,教师在承受着,学生在承受着,家长在承受着……这“痛”不但“痛”在眼前,而且“痛”在明天,甚至“痛”在将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