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学难、上学贵”凸显教育不公平

2007-12-29方增泉魏书亮

中国教师 2007年1期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出了重要部署,对“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进行了强调。当前,义务教育“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凸显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问题。
  
  “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农村,农民经济收入低与教育支出高是导致部分家庭子女不能充分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2004年,在未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占全国人口6.4%的地区,全部属于经济贫困地区。在城市,“上学难、上学贵”主要体现为 “上优质学校难,择校费用高”。“上学难、上学贵”还体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上,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随父母进城的近700万农民工子弟,义务教育失学率高达9.3%。
  为什么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之际,“上学难、上学贵”的情况反而凸显出来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上学难、上学贵”是教育领域利益关系调整和教育制度变迁滞后造成的新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各阶层、各领域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正在发生改变。教育作为利益调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制度变迁却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学业成绩为入学的唯一标准,学业尺度的刚性使人们对教育机会的公平较少存疑。然而,当优质学校的准入条件涉及更多因素时(如,“花钱可以买分数”性质的择校收费,围绕户籍的限制性规定,特长生和照顾生问题等),当标准的尺度更具柔性时,丧失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或为获得这种机会付出过多,就会反映为“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第二,“上学难、上学贵”是在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转化过程中必然显现出的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在较短的时期内提高教育质量,我国采取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建设重点中小学,人为地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这种重点校、非重点校的学校结构并没有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实质的改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后,重点学校利用自身优势,进一步扩大了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为缓解日益扩大的社会差距,需要对过去过于注重效率导致的问题进行纠偏,才能促进社会公平。然而,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长期过程。当前,对教育公平的呼求,面对的是巨大的教育差距,必然会形成反差。
  第三,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加剧了“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中国历来有重教的传统,加之近几年巨大的生存压力,子女教育问题,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非常关心,人人都希望能够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就显得供给严重不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在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上,政府应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在确保人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校办公室)